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賞析封緋的〈行香子 ─ 賦夏〉(附原作者回應)
2010/08/01 07:25:08瀏覽473|回應17|推薦1

〈行香子〉    賦夏                          作者:封緋 (註一)

 

雲曳西天。風動湖煙。小舟搖、采一池蓮。

沉香吹下。魄魂凝懸。蕩水中影。影中月。月中仙。

波凌十里。微沾幾許。更懷真、何論從前。

新愁舊事。已是當年。賦夏之思。夏之令。夏之篇。

 

 

賞析:

 

雖然我仰慕封緋兄的詩詞文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當讀到這首〈行香子〉時,還是會因為其中自然流露出的清新淡雅之氣而眼睛一亮,驚豔萬分。值此酷暑之際,能讀到這樣令人愉悅的作品,還真能一消煩躁之氣。於是想介紹給大家並為文賞析之。

 

此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由遠而近,下闋寫情,懷往賦今。在上闋的寫景中,作者總是配合著輕輕的動作,如「雲曳」、「風動」、「小舟搖」、「凝懸」等等,使整個畫面漫溢出一股寧靜愉悅,吸引讀者自然地沁入整個氛圍。

 

但是問題來了,當一切都慢下來之後,這一闋該怎麼結束呢?整首詞還沒有完,如何製造一個小小的驚奇卻又不會破壞整個氣氛呢?封緋兄在這裡絕妙地使用了三句頭尾相連的複合名詞:「蕩水中影。影中月。月中仙。」,給出這個答案。所謂絕妙的地方有三:首先,這三句都是名詞,沒有任何動作,所以可以完美地連續前面「魄魂凝懸」之靜。其次,三句各別是從「」到「」、「」、然後「」,層層套疊,讓人像是看蒙太奇電影(註二)地享受到思緒聯想的動感,因而達到由眼前之物化入心靈之境。最後,三句的「中」字又將這一連串的跳躍聯想畫面合在一起,令人分不清是水、是影、還是月或仙。物我合一,羽化成仙。

 

我個人認為,寫景由遠而近是很容易的,動作由緩而靜也不難。但是在這個「靜」之中封緋兄又巧妙地利用讀者的聯想,借力使力地使文思可以達到既放又收,使這個「靜」不是呆板的「空洞」,反而有豐富脫俗的內涵,不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將詩境推到更深的境界。這等功力就實在非凡,豈是一個「妙」字可以盡述?

 

當然,到了下闕開始,還是必須動一動了,所以有「波凌十里。微沾幾許」。但是這「十里」與「幾許」不但是彼此對照,也暗示了後面回想舊事時的情境:雖然過往的時間久遠(十里),但是真正沾染到心裡的卻只有「幾許」。也就是「更懷真、何論從前。」表達出作者的心志,接近道家「持樸守真」的心懷,不願也不需再談過去。後面兩句「新愁舊事。已是當年。」本來應是好詞,但可惜在意境上與前句有重覆,反而不小心讓人多回想了一下這些舊事。我個人以為,解決的方法是把「何論從前」換成能再多敘述一下己心的句子,強化前面的「懷真」,可能會更好。例如:「更懷真、一曲輕弦」,可以為整首詞帶來音樂性,並與後面的「賦夏之思」有呼應。但畢竟我不是作者(唉,好可惜),也就無權再多說甚麼了。

 

最後三句,封緋兄再度使用他精湛的文思將「新愁舊事」輕輕地放回「當年」,那現在再說甚麼大概都嫌多餘。所以就好好的為這一個寧靜美妙的夏日傍晚為賦頌讚一下吧,不管是「夏之思」、「夏之令」或「夏之篇」,都好。一連三個「」使我們將心思拉回這個季節,只有它才應該是主角,忘記自己的過往,也使我們心靈也因詩歌的吟詠傳唱而與天地之心共枕眠。

 

美哉斯文!

 

 

作者回應:

 

寫文者,最喜的就是與讀者就文內容,正面的討論和交流。有時寫詩詞,那當下的心思,觀景由然而生,那感受只是短暫,稍縱即逝,唯有以文字寫下,方能封存久久。這是文字的力量與真和美!

 

更有時,寫下的是只是心情,有人可抽絲剝繭,鞭僻入裡的解讀者自己的字字句句,琢磨著為何如此寫著,其鋪陳,其文字編排,本人則可透過讀者的眼,觀自己之心,實快意也。

 

記得寫此闋"行香子 賦夏",正是初暑難耐,傍晚偶至南投鄉間,有滿池嫣荷,迎著晚風搖曳著,婀娜姿影,彷彿迎身接受這夏之節令,既迎之,則何有暑之熱乎!再觀其時分,雲行水上,月影與蓮影,我影,天人已合,焉能缺一月中仙呢?

 

寫荷宜淡,寫雲宜輕,描月宜有思而清,但正如道維兄之論,下闋重思太多,實宜在淡些,更淡些,則想思可能會更多些,更濃些啊~ 呵呵!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註一) 本賞析已蒙作者封緋兄審閱並覆回應於上,同意發表。也歡迎格友一起分享心得或討論。封緋兄此詞的網頁已關閉。

         (註二) 蒙太奇一詞,原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 這本是一個建築學上的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引申在電影方面,就是剪輯和組合。在電影製作中,首先需要按照劇本的要求,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劇本的藝術構思,把這些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加以組織剪輯,使之產生連貫、呼應、對比、暗示、聯想、襯托、懸念及形成特定的節奏,直到成為一部為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重點在於剪接方式多不按照特定的邏輯發展,而是令觀賞者自行連接不同的意象而達到主觀上的理解。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