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賞析鄭愁予的〈夢土上〉
2011/10/31 10:31:15瀏覽15724|回應2|推薦5

夢土上   (作者:鄭愁予 1954)

 

森林已在我腳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頭

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

該有一個人倚門等我

等我帶來新書,和修理好的琴

而我只帶來一壺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離去

 

雲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個隱隱的思念上

高處沒有鳥喉,沒有花靨

我在一片冷冷的夢土上……

森林已在我腳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頭

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


賞析:

 

 鄭愁予早期的詩歌都充滿了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在年輕奔放的筆觸下常常滿溢出令人動容的真摯。這不得不歸功於他那早熟卻令人驚艷的筆力:雖未像老成的作家能完全駕馭情感的收放,但至少總是能夠做到順勢引導並自然流溢的功能。這中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那一系列著名的「邊塞組曲」(請見讀鄭愁予的「邊塞組曲」()讀鄭愁予的「邊塞組曲」())

 

 但在這首〈夢土上〉,詩人卻意外地用使用相當工整的結構與優美節奏來表現出那夢幻般的感情。這在他的作品中算是相當少見,也使得這首詩的價值不再只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或文筆的表現,而是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層次:將理性與感情作了最好的搭配,互相輝映,共振於讀者的內心裡。

 

 這首詩表面上分兩大段,但各自又可分兩小段,呈現 A-B-B’-A 的形式。

 

其中A部分的重覆出現在頭尾,製造出一種循環的感覺。但不是隨便任何主題或情感都適合用這樣的結構來安排,因為A小段不但要有一般起首句抓住讀者注意力的能力,又不能有太具體清楚的表達,才能有餘韻猶存的效果。此外,這時中間兩小段,BB’,必須負責解釋並發展全詩的主題,卻又不能將高潮作全然的表現,免得於讓第二次出現的A段顯得突兀。現在讓我們看看在這首詩中,詩人是如何做到這樣不容易的安排。

 

首句「森林已在我腳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頭」顯然只是個平實的敘述,但詩人刻意地把讀者放在一個上山的過程與動作中:在一行中同時描述腳下的風景與頭頂上的目標。如果我們將這兩小句拆成兩行獨立的句子,馬上就會顯得累贅而沒有行動中的輕盈感。接下來的第二行,「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製造出一個懸疑性,好像目標中的小屋與主角在玩遊戲。這樣的句子可以吸引讀者想要知道發生了甚麼事而自然地開展下一段。

 

 接下來的B小段,主要是要解釋這個上山回家的過程有何特別。詩人不直接用敘述,而是用回想的方式「該有一個人倚門等我…」,讓讀者突然明白這有一個遺憾的經驗,間接透露主角目前的孤獨感。其中「新書」「琴」透露出作者與思念中的佳人所曾擁有神仙眷侶般的生活,現在卻被「一壺酒」的憔悴所取代。這幾句看似平淡,卻句句帶著感情,讓種種傷感在言語外自然地散逸。這種自然散發的情感是最悠長深刻的。最後一句「因等我的人早已離去」雖然有一點重覆多餘的感覺,但也代表主角回復到現實的清醒,並明白地交代出這趟歸家路程,「轉彎卻又隱去了」,的情感背景。

 

 寫到這第三段,B’,詩人應要再發展下去的是更清楚地刻劃目前的心情。除了觸景傷情的難過外,眼前的景色又該如何表現出他目前心理狀態呢?這時飄來了山間的雲氣,讓一切彷彿進入某種模糊狀態,「雲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但是他用了「隱隱」與「冷冷」兩個雙字詞很低調卻也清楚地自己表達自己是在「思念」的「夢土」上。「高處沒有鳥喉,沒有花靨」自然是加強了孤寂的感覺。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最精彩的文學技巧並不是文字的堆積,而是一組同字押韻的段落:從「在…路上」、「在…衣上」、「在…思念上」到「在…夢土上」。只要我們好好的讀幾次就不難發現這樣的同字押韻造成一種對於「在…上」的強烈印象。所不同的是,前兩者描述的主角是「雲」,後兩者則是描述詩人自己。也就是說,詩人將自己與「雲」作類比,讓這個「思念」不是沉重痛悔的感受,反而是一種漂浮不定與無形無狀的氛圍。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片雲籠罩著這片冷冷的夢土豈不就像被思念之情所籠罩的孤獨詩人?這一段的文字本身雖然很平淡,但因著同字押韻(甚字同一句式的重覆押韻)且形像類比的結果而造成一種重重環繞,彷彿身臨其境的感覺,因而成功地對前一段已提出的思念懷舊之情有了更真實深刻的渲染與發揮。

 

 最後,因著前兩段,BB’,對思念之情的說明、開展、與深化,當詩人再與最後一段重新述說一開始那上山歸家的路程時,會讓讀者帶有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風味。這一次,所感受的不再是懸疑性的「轉彎卻又隱去了」,而是心中沒有盼望,對目的地的小屋不再帶有任何興奮的沒落之情。這時,「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這句話就顯得更有種無言的諷刺與無盡的惆悵。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這首詩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那獨特的,如歌之行板的節奏。這部分我一時不知道如何表達比較妥當,只是鼓勵各位愛詩的朋友可以在房外用散步的步調來頌吟這首詩。我相信這首詩在這方面是特別成功的。新詩雖然沒有外表上的音韻平仄,但是卻必須有一定的「內在韻律」,可以配合著文字的內容與吟頌的聲調,來增加全詩的感染能力。看到一些現代詩不注重這一部分,或作者自己在寫作時完全沒有這樣的意識,實在覺得是件很遺憾的事情。

 

  附記: 只是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建議,覺得第一個A段中的「轉彎卻又隱去了」若能改為「轉彎卻又隱了去」,但最後一句能保持原樣會更好一些。因為「了」這個字通常表是語氣的結束。用在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還是比較適當。但第一個A段若全文相同,而結尾兩字互換,會有一些更精妙的果效。

 

 

 

 

延伸閱讀:讀鄭愁予的「邊塞組曲」()

延伸閱讀:讀鄭愁予的「邊塞組曲」()

延伸閱讀:〈短詩與長詩〉── 朱自清的文學評論

延伸閱讀:讀余光中「高樓對海」有感

延伸閱讀:〈偶然〉裡的不偶然

延伸閱讀:枝葉始生之處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5796176

 回應文章

jt
2015/05/03 18:02
濃的化不開思念。(whitesmow@yahoo.com)
Daw-Wei(dawweiwang) 於 2015-05-04 07:58 回覆:
的確是,感謝來分享

 姣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靈動與收放
2011/10/31 10:45
個人還是認為原詩寫得渾然天成__靈動!  "隱了去" 是收功, "隱去了"是隱足仙逸.....符合"夢土上".的境
Daw-Wei(dawweiwang) 於 2011-10-31 11:59 回覆:
謝謝分享,這也是很好的觀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