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家談:文學的普世性?(歡迎加入討論)
2011/02/25 18:07:20瀏覽326|回應28|推薦1

***關於此次討論的一些整理,請見 文學的普世性? (一些心得整理) ***

 

 

最近因為泰戈爾的作品,道維有機會與格友,延陵季翁,一起討論到一些文學的普世性問題。雖然我們都非科班出身,但都還對此蠻有興趣的。謹附回應與對話如下,目前參與的人還包括 織布機上的銀河,美紅,笑,谷德,吟詩,丁亥棋子,Sylvie, 笨蛋豬, 封緋, 婉芝, robertwu, 風的迷藏, Jane難言, 等人。

 

歡迎有興趣的格友一起來參與討論。由於文章長度的限制,最新的討論請直接看回應與回覆。

 

 

延陵季翁2011/02/23 01:02 回應 

 

聽說  泰戈爾是印度人

而他的文字想當然的  必然的以其母語

如何的以英文的翻譯本而為之

  世居台灣十世  所以  感同於台語俗諺的會心

然而  諸多友朋的次語言歷練  無礙

卻以其第一母語為中文  所以即使能聽得懂其中的意涵  終究在心的感受上  還是略遜一籌

也因此得知母語的重要  心的感受才是永恆的文化內質

 

道維2011/02/23 20:07回覆 

 

季翁兄您好。這裡可能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泰戈爾初生印度的加爾各答,由於該地接近孟加拉,所以他的母語相當於現在孟加拉語。他大部分的作品的確是以其母語流傳,而且據說音調悠美異常(不只是內容),所以他的作品也同時成為印度與孟加拉的國歌。但這個《漂鳥集》是他自己翻譯成英文或是用英文寫作的,所以不能說不是他個人的原作。 我個人認為,偉大的作品仍然有其普世的價值與美善是可以超過語言的隔閡的。如果讀者中有一個偉大的心靈可以感受到這些詩句的美妙,豈不仍然可能比另一些能言其母語但心靈頓塞的的人更了解?的確,心的感受是永恆文化的本質,而不同的語言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但是心的感受能力卻是可能超越語言的限制的。也許一些精細微妙處的不同也終究只能屬於少部分人可以享受的了。您說是嗎?祝晚安。

 

延陵季翁2011/02/23 22:27 回應 

 

道維兄:

也許  開個版

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也許各持己見  也許各有各的看法

但這個可能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跨語言的文學翻譯與感動  或者原生語言與文學的國際共鳴

或者讓格友們也一起來  就讓它變成學術性的討論

您以為呢

 

道維2011/02/23 22:33回覆

 

季翁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過兩天我時間比較多一些的時候會試試看 :) 可否再說說您的想法?

 

延陵季翁2011/02/23 23:04 回應   

 

如果這個版開起來了

極有可能會變成小弟獨戰群倫

文學的國際化原來就是人類文化珍寶的交流  是亟需  也是必然的現象

然而每一個民族各自的環境與演進的歷史所形成的特殊性  也使得他們各自擁有各自不同的獨特與感動

各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各自顯現與代表各自的民土風情與習慣

民族有民族的主流價值  國家也有屬於國家的需要  於其人類群體自然也其必然

然而決定了這個主流價值的根源來自於生活的必需  因以必需所以產生了制度與經濟的變革

也因為經濟的需要  制度的變革  所以人類開始有了組織與群體互動

而在紀錄人類活動的歷程所形成的語言與文字  就成為了文學的前身

在塞北大漠的黃沙滾滾   它的感動與風情如何相等同於多雨的江南呢

在冰天雪地裡的莫斯科  如何對等於四季如春的寶島呢

沒有在泥濘裡的顢頇  哪裡知道農人的辛勤  不曾凍傷的雙手  又如何意會大雪覆天蓋地的蕭條肅殺呢

文學的最是深層來自於生活  文化的感動原生在日子裡的每一個腳步

這是小弟的淺薄  僅能提供參考

還是必需集成眾智  然後加以整理編纂  我想  這文學的根由  應該是一個蠻有趣的研究與探討

 

道維2011/02/25 18:02回覆

 

季翁兄您好,謝謝您的精彩文自與說明。我想我們所想表達的差別並不大,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我想沒有人會否認您所說,「每一個民族各自的環境與演進的歷史所形成的特殊性,也使得他們各自擁有各自不同的獨特與感動,各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各自顯現與代表各自的民土風情與習慣。」,但是重點是,如果真的只有這些不同,還是有些別的因素,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若干同樣的根源?舉例來說,四季如春的寶島也有冷的時候,所以也許無法了解冰天雪地的情形,但是人的「想像力」與「同理心」卻可能有助於跨越這些障礙。就算無法完全體會,也可以知道如何某種尊重感受。我相信,惡些共同的部分正是文化中最精隨的地方,而外表的不同自然會隨這時代地域有若干變化。您說是否?再聊!

 

延陵季翁於2011/02/25 18:43 回應 

 

道維兄:

不在於對與錯  或者應該說彼此的感受與認知不同

所以  討論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文學的廣博哪裡是一兩個人所能參透的呢

一個腦子再怎麼的寬大能容  終究還是不如眾智之合闔

或者  弄個論壇來玩玩  藉以集思廣益  也未嘗不可

也許  試試

小弟是這麼建議囉

 

道維2011/02/25 23:34回覆

 

季翁兄,我已經把我們之前的對話放在最新的文章上囉,下次就請用公開回應,看看有沒有其他格友有興趣來討論一下吧!

 

織布機上的銀河於2011/02/26 21:56 回應 

 

我想季翁也許指夏蟲不可喻於冰  我們都對夏蟲沒成見  就不贅述

有些來自不同文化的細緻需要作者多加著墨說明

莫斯科的人或者對颱風就沒感覺  熱帶對大冰雪的冰凍感也只能靠想像   總跟作者所說有點距離

但不影響   某些經驗時候到了  就自然會開口感慨說  我總算明白那種意境了

文字是媒介   寫給母國的人與寫給他國人  就看作者的心了

 

道維2011/02/26 23:35回覆

 

銀河妳好,謝謝妳的來訪分享。

的確,不可否認地,個人的經驗會限制住我們的體會甚至思維認知,這當然也會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造成不能完整傳遞文學情感的現象。這一點,道維從不否認。

 

但是,我覺得還須要問一件事:就算讀者與作者有同樣的經驗,是不是就表是他能夠了解作者所有的用心呢?我覺得不是。因為認知的形成除了經驗以外,還需要內在理性(精神)的詮釋與重組。這就是為何兩個人生同樣的病,但卻可能一個樂觀積極面對,而另一個哀愁終日。

 

而我個人認為,雖然經驗或文字的不同必會造成文學傳遞的失真,但一個偉大的作家就是要能再這樣的困難之外努力地,不放棄地,表達出那一份可能可以超越這些外表限制的情感或理路,使得更多人可以藉由他的文字體會到內心裡可以被呼喚出來的共同內在理性或精神。

 

以漂鳥集為例,其原作英文已是相當簡單的用字,每一句彼此獨立,且幾乎不超過二十個字。我相信被翻譯成任何語言都不太可能失真太多。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偉大的心靈、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像力。這些是不需要認識印度文化才須要了解的。妳說是否?

 

謝謝妳的分享,但是當然囉,如果能同時能體會同一種語言的奧秘,又能有同樣的心靈感受,那仍然會是最美的享受。

 

織布機上的銀河於2011/02/27 00:15 回應 

是阿   偉大的作品就是超越許多媒介的限制   作者用了心

許多有永恆價值的傳達是不會受媒介限制的

例如愛   犧牲   

但很有趣的是  許多文學藝術的欣賞者  也常創造出超越原著的新價值

 

道維2011/02/28 07:35回覆

 

銀河妳好,謝謝再次分享。

的確,媒介或是文字是有其侷限性的,但是如何用有限來傳達無限,以暫時表現永恆,不正是一個好的作家所關心與努力的嗎?

不過妳所說:「許多文學藝術的欣賞者  也常創造出超越原著的新價值」實在也很真實與耐人尋味。這樣藝術欣賞裡是很真實的。或者,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作品「只能」表達作者的個人的思想情感,卻對讀者激發不出創新的想像空間或價值反思,也許就可惜了一些。但這的確也與讀者或欣賞者的品味或能力有關。

難怪自古以來作家都說知己難求了...

對了,季翁兄與一些其他格友也來回應了,再邀妳來看看喔!

 

美紅2011/02/27 19:37 回應 

 

道維真得很用心,在百忙之中,很用心在翻譯已經有許多中譯本的<<漂鳥集>>,可見,您對文學的執著。我自己也有一本中譯本附加英文版的<<漂鳥集>>,我都是會看一下英文來對照,然後再看譯者的導讀。英文版的<<漂鳥集>>看似簡單,但就像外國人看中國的絕句一樣,短短的五絕和七絕,文字也很簡單,但不知學問在哪裡?即使是國人也未必深諳詩詞之美。同樣的道理,<<漂鳥集>>也是如同中國的詩詞一般,著墨不多,卻蘊含許多人生哲理和文學佳句。總之,喜歡文學就是培養文學創作的最好導引,即使沒有時間創作,能夠與文學意境相契合,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道維2011/02/28 07:51回覆

 

謝謝美紅姐來訪。翻譯這事我也是第一次作,不可否認也是因為對一些現有的翻譯不甚滿意。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希望用翻譯的方式讓自己真的能多用點心來體會每一句話。

其實我個人覺得,翻譯泰戈爾,這位被譽為「詩哲」的詩人與思想家,與一般的文學作品(多是小說)的翻譯很不一樣。文字字面的準確性其實不難達到,但要能表現道其詩意與哲理就不太容易。因為詩需要簡潔有力,而哲裡多半需要精細完整。這與您說的相符。但道維自知還不夠理想,也只是嘗試,所以如果有甚麼建議,還請不吝告知喔。

既然您來了,到維也邀請您要不要對這一篇的討論「文學的普世性」表達一些想法呢?有一些格友已經提到許多很棒的點。您提到中國詩詞的情形是非常有趣的。谷德兄今天剛好也提到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您對文學的喜好與素養,也許您會有興趣一起來談談?非常歡迎喔!

 

2011/02/27 20:10 回應 

 

我十幾歲時,曾經遇過一老者,他把台語說的如同吟詩般悅耳,令我深深的領略母語之美

 

道維2011/02/28 07:59回覆

 

謝謝 的來訪。您是第一次來吧,謝謝這麼棒的分享。道維雖知道台語因為有入聲字,所以讀來可以有一些很特別的味道,但很慚愧因為家庭環境並未能學到。如果您不介意,也可以把這份回應公開吧?相信會幫助很多人勾起類似的想法的。

但除了母語的音調之美外,我們對於文字或語言的內容,是不是可以有某種跨文化的共通性呢?也已經有些格友有精彩的論點了,也歡迎您繼續表達您的想法喔!

 

 

(*** 以後的回應都是以公開方式發表的,由於文章長度的限制,就不再貼在這裡了,請大家直接看回應與回覆吧!感謝來訪與分享。)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