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評:《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彼得‧曼德森著,大塊文化)
2015/11/10 22:26:00瀏覽1646|回應0|推薦6

        這是本非常特別的書,不但表達方式新穎,作者所討論的意象與方式也橫跨不同的領域,為我們輕輕地勾勒出文字閱讀在我們心目中所留下的想像是如何可能,虛幻卻又真實。

        作者彼得‧曼德森(Peter Mendelsund)是個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曾為許多書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封面設計。他本身也愛好文學閱讀,特別是經典小說。這本書就是在討論,當我們閱讀到一些文字的時候,特別是那些看似描繪著一個人的外表或環境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組織這些「文字」的意義而想像出某種幾乎可見的真實情境。

        為要了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與意義,我們應該要從符號學(Semiology)的角度來看。其實只要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如同你現在所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意符(signifier),用來意表作者與讀者彼此間應該共有的經驗或意義,也就是意指(signified)。但是這種意符的選取本身可以沒有一定的原則,只要約定俗成而為這個文化中的人所能建構出某種理解意指的表象(representation)即可。

        舉例來說,當我們用「蘋果」作為一種文字,本身只是一些線條的連結,它也可以寫成「apple」或「!@%$」,都只是一種意符而已。但前者之所以會讓你()想到那拳頭大小,紅咚咚,微硬的表皮與略微酸澀的口感的東西,乃是因為你()作為讀者已經與我(作者)已經共享了我們稱之為中文的符號系統。對於只會說英語的人來說,這個功能需要藉由「apple」這個意符來作到。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對於某個地區的人,他們是用「!@%$」來代表。因此「蘋果」、「apple」或「!@%$」本身並沒有意義,卻有可能被我們的文化經驗所賦予乘載某種事物表像的功能,發揮溝通的能力。

        而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整合性地討論整個閱讀與理解的心智過程。那是跨越許多看似無關的領域,包括文學創作、視覺心理、認知心理、語言學到哲學的現象學()等等。甚至這本書恐怕不能算是談文學作品的,因為並未討論閱讀過程中,對於作品的結構性理解,而是集中在一些初級認知意識的形成過程。 而這正是許多相關領域都能以觸及的交界處。

        例如,文字所帶給讀者的印象是如何地與寫作技巧有關?所到的印象真的能對應某種真實人物的樣子嗎?或是我們其實並不需要有這個圖樣?那下次出現時,又根據甚麼來認出來?是否有甚麼更基本重要的東西隱藏在文字背後,使我們在閱讀時可以讀到比一般可以理解的現象更豐富的內容(例如從紅蘋果想到伊甸園的禁果?)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型的閱讀心理學幫助我們了解「語言」是如何從一些沒有意義的細條被組合出所期待的意義,幫助我們了解人腦背後的運作方式(與電腦完全不同)

        但是,雖然是討論這些看似深奧的主題,作者並未真的採用艱深的名詞或概念,反而是用一般人都可以容易明白的例子與直白的描述來說明,一點都不會覺得艱澀。畢竟,專有名詞其實也只是個濃縮過的意符,只能對有此背景的人有意義。但認知過程其妙的地方就是,我們永遠都有可能將這些複雜的概念解構重組,配合上適當的表現方式,就有可能更為有效地傳達出相對應的訊息(意指)。而我們會發現,這本書其實帶領我們將閱讀本身是作者與讀者共同交織的遊戲,對讀者來說都是極私密的經驗而與自己的處境相關。因此,整個閱讀過程像是在文字所創造的空間裡建立個人的世界。

        最後,這就要連結到本書獨特的表現手法了。我們一般人對於文字與圖畫的印象多半來自於小時候所喜歡讀的童書或漫畫之類,讓圖畫(插畫)為文字服務,幫助讀者了解文字敘述的內容。到了成年以後,幾乎所有好的文學作品或書籍都只用文字表達,插圖顯得多餘或甚至容易有誤導之嫌。但這本討論閱讀與視覺的書籍,四百頁中有超過兩百頁是用作者所特別加入的圖案所組成,那並不只是為了要補充文字的說明,而根本就是全書無法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如果只看文字,是無法了解此書的邏輯,因為圖案所說的可能更多)。這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從內容到表現方式,渾然一體,獨特而難以仿效,令人難以忘懷。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所提到的視覺、認知、想像、與理解的過程除了用在小說以外,也許更適合用在對於詩的閱讀方法上,特別是強求文字表現能力的現代詩。畢竟因為詩的文字較少,所乘載的情感或訊息密度卻更高,更有賴於讀者想像力的參與來連結各部份的片段。這部分能力或教導的缺乏可能是現代社會不容易推廣新詩寫作或閱讀的主要原因吧?如果能把這樣閱讀歷程針對現代詩的若干特性或例子來整理,可能會對推廣現代詩的閱讀或欣賞有很大的幫助?!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推薦給喜愛閱讀的朋友。


()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重要的哲學分支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影響後來的存在主義、詮釋學與心理學等不同領域。現象學是針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描述先於經驗的並且關乎絕對的根本認識法則。胡塞爾提出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意識領域,丟開思維方式的思維模式,將我們通常的判斷「懸置」起來:「加上括號,存而不論」,如此才能直覺到純意識的本質或原型,例如「意向性」,進而發現意識中的基本結構。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3533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