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30 11:46:13瀏覽1672|回應2|推薦5 | |
馬英九六年執政以來相當大的問題,不但在於當初所承諾的「633」達不到,同時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世代鴻溝也越來越明顯。當官者、既得利益者的眼光與平民百姓的差距太大,缺乏對於一般人的同理心。政府很喜歡拿數據來幫自己擦脂抹粉;比如說哪項國際指標我們又進步了多少名,我們的國際購買力比起日韓又如何如何。至於退步的,當然就甭提了;國民黨執政就有會偏綠媒體「磨刀伺候」,民進黨執政則剛好相反。至於所謂的「排名進步」,是否等於「百姓有感」?似乎又必須另外討論。 當初馬英九把號稱貪腐的阿扁政權取代掉,這幾年看起來他個人是廉潔如昔。但是這項特徵,除了獨善其身,或是納入其挑選身邊的幕僚標準以外,是否真的代表「執政有能」,似乎也不能劃上等號。過去大家把習慣「廉能」放在一起講,如今恐怕必須要認知「廉≠能」。 幾年下來,社會上對於「公平正義」實現與否的感受,似乎與當年馬政府的承諾有段差距。經濟拼不起來,即使拼起來,讓人感覺卻是讓社會上原有的既得利益者持續獲益,加大貧富差距。22K原來並非惡意,但拿到企業主手中之後,卻讓台灣的薪資水平持續上不去。而有錢人像連戰家族這種,小孩從小含金湯匙出生,完全不知苦滋味的,做出來的建議,只會讓人覺得這些人好像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就算曾經是國際知名學者如管中閔,到了政府當官以後,也只能當個「爺們」,變成幫政府經濟數字護航的化妝師(而且馬總統愛講經濟數字,難怪最愛用這款了)。粽子漲價,該想的應該是如何讓大家端午節必吃的食物不要繼續飆升價格,立委質詢卻「問A答B」,就算陳保基沒有真的叫大家不要吃粽子,舉出「茄子」的說法也難怪會挨媒體K。 這些明顯都是目前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當回答問題時缺乏對現今社會狀況的同理心,才會有這種引發媒體與民眾議論的回應。當有錢有權者老是呈現傲慢的嘴臉,而沒有想要一起來協助社會與民眾度過難關,卻有像趙藤雄這種三不五時跳出來罵政府打房,覺得房價還不夠高的商人,只要一兩位,多幾個說法,就只會加深生活大不易的小市民,對於富有階級的不屑,甚至仇視。
除非馬政府想要放任這種情形繼續惡化,否則在接下來兩年,至少要好好管管自己執政團隊官員的嘴巴,多從社會上處於弱勢階層的角度來想。畢竟商人的嘴巴管不住,但至少政府團隊的人講話要讓人放心、信得過。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社會上人群之間的信任感,可能就會被這種富裕階級與貧窮階級的相互對抗、不爽而搞垮。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