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9 18:07:12瀏覽2440|回應3|推薦11 | |
中天主播史哲維的輕生震撼新聞圈,也讓許多從以前就在螢光幕上認識他的觀眾感到相當遺憾。筆者過去在美國求學時期,剛好史哲維先生也同時被TVBS派駐為華府當地特派員,因此在每年於駐美代表處所舉辦的國慶慶祝晚會上,都有機會與史先生相遇。不但在閒聊中感受到其翩翩的風度,以及對於留學生生活的關心,也會針對學校中有志於媒體工作的台灣同學,給予專業的建議。 不過後來史哲維先生也離開美國,回到台灣擔任主播。以工作環境來說,台美兩地可說是大不同;在美國的特派員結束完特定的新聞採訪任務後,其實有較多個人可運用的時間。但台灣媒體環境競爭實在太過激烈,有新聞台是每分鐘都在盯著收視率調查報告;而據傳某位目前線上知名主播,還曾經在某則新聞播放到五十多秒時(一則新聞大約一分多鐘),發現收視率沒有起色,而把該新聞拉掉。這真的對於新聞台與採訪記者而言,都是相當大的壓力。 過去就有人將台北與美國兩地生活形態形容為「好髒好亂好好玩vs.好山好水好無聊」;在台灣生活環境雖然有些擁擠雜亂,但24小時開設且林立的便利店,絕對有其方便性。而在腹地廣大、視野遼闊的美國生活許久,那種自在且較不受拘束的感覺,加上兩地民族性的不同,其實多少會讓從美國回到台灣生活,又必須面臨新環境緊迫式壓力的工作者感到不適應。 其實每年從美國回到台灣工作的人不在少數,但這幾年台灣媒體實在有相當多畸形的亂象;包括新聞台眾多,加上24小時播出、小小台灣新聞來源不足,也讓不少媒體會從網路(例如批踢踢)或是youtube來找尋新聞內容。但說新聞來源是否真的不足?其實又有值得檢討之處。畢竟台灣新聞內容缺少國際觀也不是第一天被人詬病,一切就在於新聞媒體的高層主管願不願意更用心去投資。而台灣媒體所著重的收視率,到底取樣的可信度又有多少,是不是會失真?例如可供調查收視率的機上盒,其採樣族群會不會偏重在某些年齡層或社經背景?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收視率數字的公正、準確性。 而過度在乎這些數字上下起伏,造成公司廣告營收影響的媒體,多少也會造成新聞工作者的壓力。身為記者,沒有人想要做品質不好的新聞,但如果在績效掛帥,或者公司或個人必須要在「至少求溫飽」的狀態下,於品質與數量間求取平衡,恐怕就是這些處在高壓環境下的工作者,所必須要不斷學習的生活課題了。而如果真的是因為工作壓力造成主播輕生,實在是讓人感到惋惜;畢竟,少了一位優秀且嫻熟國際新聞的主播,絕對是台灣閱聽者相當大的損失。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