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1 03:10:13瀏覽2315|回應5|推薦13 | |
學運終於結束。這次既然抗議的是兩岸的「服貿」議題:服務貿易協定,其實就不得不來看看國內目前服務業面臨的問題。這幾年台灣一直希望強調我們擁有的「軟實力」,包括優秀的服務業人才。而會有這些優秀兼具品質的服務業人才,多少還必須植基於這個國家有良好的公民水準與教育品質。台灣至少在這點一直自豪我們的人才水準還不錯。但是就算不錯,今天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服務業薪資水準普遍較低。
台灣製造業就業人口佔比,從90年代的42%降至如今的36%,而服務業佔GDP約7成,且雇用近6成人口,但事實上,這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卻不高。服務業也很難為員工加薪。台灣前幾年曾經經濟成長率超過10%,有7成還是來自製造業的貢獻。另外,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分析,台灣製造業前10名行業的平均薪資約6萬1千元,遠高於服務業前10名行業的平均薪資4萬7千元。服務業當中薪資水準較高的行業,也是屬於支援製造業的服務業,而不是受雇最多的批發零售業。
那麼現在一直在探討台灣的低薪現象,又不斷強調我們的服務業素質是強項,這樣是好是壞?難道真的要鼓勵大多數的台灣人去從事服務業嗎?以南台灣的高雄為例,雖然希望把過去著重在工業的特色,轉變為以從事觀光服務業為主,但從城市的發展現況又發現,民眾雖然對於該首長滿意度高,都市裡頭佈置得漂漂亮亮,活動也辦個不停,不過居民的就業狀況與實際薪資卻無法改善。這問題就在於,如果今天在政府的統計上,本來服務業薪資就都偏低,而這個城市希望能將薪資水準提高,卻又一直發展服務業,嫌低薪又一直發展薪資水平本來就比較低的工作,這不是自打嘴巴自相矛盾嗎?
有些政黨講環保、講綠能,但在經濟議題的處理上好像也提不出什麼解決辦法。碰觸到國族主權的議題,就好像被人拔到鬃毛的獅子一樣整個精氣神旺起來準備戰鬥。但是對於台灣的發展,走觀光、重服務業真的是好的嗎?如果今天國家有嚴重的低薪問題,雖然成因千百種,但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是不是還要這麼強調某些地方是「觀光都市」,擁有服務優勢?恐怕這得多想一想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