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oogle在台灣大舉徵才引起矚目,搞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發下豪語,只要拿到Google的錄取通知而到鴻海報到的人,願意給比Google還多三倍的薪水。只是筆者在想,只是薪水就夠了嗎?郭董以為每個人都只會因為薪水而跳槽嗎?
台灣長期以來大多數的國人拿到低薪的事實,許多民眾在媒體的報導下也有所認知。除了薪水低以外,即使拿高薪者,往往也必須要過著每天高工時的生活;鴻海過去的「血尿傳奇」更是常常是被人調侃的例子。有些人縱使拿了高薪,卻無法享有好的生活品質,生活上不斷地加班再加班,賺來的薪水到底是給老婆花?還是拿來當以後躺在醫院的醫藥費,誰也說不準。但是沒有品質,缺乏良好互動的家庭生活,換來的是公司老闆賺大錢或是更高的股價,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嗎?
因為地方首長反映,加上中央也認為有必要增加人民的「小確幸」,這幾天行政院核定了明年的國定假期並從原本的109天變成115天。對於許多國人來說,能夠讓假期增加又不用補假自然是相當開心。不過,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企業主哇哇叫;畢竟員工少了工作天數,但仍然要算薪水,對僱主來說等於是又多了幾天「公司沒有收入、產出,卻仍要支出的負擔」。
但是像郭台銘這類企業主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人就是嚮往著去Google?寧願少些薪水也不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公司裡付出。畢竟有些東西,並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得到;如果在一家公司工作,失去了家庭生活、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回到家老婆已經就寢,早上起來的時候大家忙著家事、忙著帶孩子上學,沒有多少溝通的時間,甚至讓老婆跟守寡沒兩樣。就算是三倍的薪水,優秀的人才還是會有所取捨,可能還寧願有多點自己的時間與假期。
大多數僱主會希望員工多花點時間在公司,為公司效力,增加產能;公司賺得多,也願意讓員工能夠享受這份福利。但如果大環境的氛圍,讓大家寧願多些自主享受的時間,公司領導高層是否該檢討,有些事情,真的是錢再多也買不到,有些職位,也不是一直坐在辦公室或會議場合,就會有產出或優秀的作品。甚至在數位化、自動化的時代,公司需求的員工可能也與以前不同了,有時候能為公司增加產值的人才,說不定其實可以用新的方式去安排工作形態。
與其哀怨優秀人才寧願去Google而不來鴻海,也許讓外界少些「去鴻海賣新鮮的肝」這種印象。不只強調三倍薪水,也讓員工有充足假期,甚至「強迫休假,公司薪水照付」。條件夠好,若能讓人在薪水與假期、工作與家庭間取得良好平衡,使好的人才願意主動投靠,甚至媒體曝光大幅報導,這對鴻海這類大企業來說,絕對是正面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