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圓教父張忠謀在年前發表的演講當中,提到台灣最近許多問題,包括領導人才不足、大學培育問題,其中有一項感慨,關於台灣「理工人才多,文法人才不夠」的問題,其實這也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
其實顯而易見,不管是從薪資所得,或是國家的發展計劃一路觀察下來,在台灣始終是理工人才領先於文法人才。高中時代念社會組的,除非以後是律師、會計師那種「師」字輩,否則的話,乖乖去考公務人員,領著雖然不算太優渥,但還算過得去的薪水恐怕還是最好的途徑。而在一般公司不管是行銷還是行政專員,這些人薪水也是不如在科技業擔任研發人員賺取的薪酬多。所謂「人往高處爬」,薪水本來就是每個人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之一,若是以平均薪資論,理工人才看起來就是能夠拿得比文法人還多,甚至這幾年媒體也都是用一些知名科技業的年終獎金大書特書。如此一來,許多人自然會有「念理工對未來的待遇較有幫助」的想法,優秀人才在針對個人生涯做規劃時,也比較可能會寧願做個「理工人」了。
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過去蔣經國時代其實重用的一些重要官員,如李國鼎、孫運璿等等不是念數理,就是工程師出身,加上這幾年台灣許多有名的企業家,例如張忠謀、施振榮都偏向科技業,而國家雖然不是沒有優秀法政人才,可是幾個重要有代表性的法政類人才,像是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總統,執政成績都不出色,難免給人「空有一張嘴在選舉前講得很好聽,選後又是另外一回事」的感覺。
說真的這個社會多少還是有「重理工,輕文法商」的趨勢。記得高中時老師也說過:「要不是數學不好,不然你們應該不會念社會組吧!」這種多少有「就是因為你們念不好數學,才來念社會組當“次等人”」的感覺存在。就算人家說「行行出狀元」,可是理工人的薪資待遇在台灣普遍優於文法人才,會造成什麼結果,自然今天張忠謀會有什麼樣的感嘆了。
其實張忠謀若是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可以仿效王永慶辦學一樣,也成立一所專門以培育台灣優秀文法政商人才為目標的學校。畢竟目前台灣這類型大學,公立學校大概就是政大首屈一指,其餘大多是綜合型大學,或是像清大、交大那種孕育理工科人才的搖籃,而私校也比較少有以培育文法政商人為主的學校。不曉得晶圓教父是否可以因為他的感慨,針對台灣這類人才的缺乏,來協助台灣解決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