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到底是何物?
2012/04/14 02:32:04瀏覽2507|回應33|推薦104

 

 

 

 

「心」,很抽象的名詞。它到底是何物?

蓮生活佛盧師尊於西元2007年解釋要至香巴拉淨土,應該多持時輪金剛咒,而此十字咒之一即為「心」。盧師尊解釋:現在的人都講「善心」、「愛心」,祖師們要大家將「心」拿出來。「心」,你要去尋找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真實性。請問你明白沒有?聽法者有人回答:「應該有。」盧師尊說:那麼,你拿來給我看;有人答:「在當下。」盧師尊說:在當下我也看不到。

盧師尊繼續說:當你去尋找你的「心」時,走遍千山萬水,或者是反觀自照你自己,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頭所嚐到的、身體所觸到的、還有意念上所想到的。對於剛才所說的當下,都只是抓住一時,抓住現在。但是,抓到了嗎?有人答:「沒有!」答對了。你剛才說「有」,現在說「沒有」,就是「非有」、「空有」,並不是「有」,也不是「空」。那麼,心是何物呢?請繼續欣賞活佛的「心到底是何物?」:

****************************************************************************

 

                                        

 

 

 

在拙作《回首西城煙雨》一書中,我寫下:

心還在西雅圖。

心去了葉子湖。(*1)

這句話,反映出我內心的懷念,也確確實實的指明:「人生是無窮無盡的聚散。」

談到聚散,我相信世人都有同樣的體會,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師徒……。

聚一下。

散一下。

真的是「如夢」。「如夢」。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無窮盡、無窮盡,人生永遠都是這樣的。

在「葉子湖」讀一詞,有感觸:

何處所,門外冷雲堆浦。竹裡江梅寒未吐,茅屋疏疏雨。

誰遺愁來如許,小立野塘官渡,手種凌霄今在否,柳浪迷煙渚。(*2)

(這是懷舊的詞)

當我看破世間聚散之後,就成了:

景物因人成勝慨。滿目更無塵可礙。

等閒簾幕小欄杆,衣未解。心先快。明月清風如有待。

誰信門前車馬。別是人間閒世界。

坐中無物不清涼,山一帶。水一派。流水白雲長自在。(*3)

這裡,我寫:

「心還在西雅圖。」

「人去了葉子湖。」

  

 

 

                                          

 

我想問:

心到底是何物?

「心」真的是有夠抽象的,心為何會留在西雅圖,如何留?

「心」是什麼?

是「思維憶想」、是「身中的肉團心」、是「自性清淨心」、是「緣慮心」、「質多心」、「堅實心」,是「意」、是「念」?

深入體會:

「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心」。

《華嚴經》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華嚴經》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心地觀經》說的更清

「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種種色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般若經》曰:

「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

佛經譬喻:

心是「畫師」。

心是「僮僕」。

心是「國王」。

心是「怨賊」。

我現在,向大家大喝:

「心到底是何物?」

有人答我「身心合一」,有人答我是「念思慮」,有人答我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人答我是「第八識阿賴耶」,有人答我是「空」……。

更有人說:「分別辨別才是。」

更有人說:「種子。」

更有人說:「精華。」

對於「心到底是何物?」答案是如此的多,我又試問:「你明白自己的心嗎?」

捉摸不定,糢糢糊糊,說有若無,一心一心,多心多心,一回這,一回那,一回東,一回西,一回喜,一回怒,世人是不會明白心的。

現在,你明白了嗎?

---------------------------------------------

(*1) 盧師尊於西元2000年至 2006年隱居於「葉子湖」。

(*2) 這是宋朝蘇庠寫的詞—謁金門,描述蘇庠想念故居之一切。

(*3) 這是宋朝沈蔚寫的詞—天仙子,描述美景當前,何必想太多呢?盡情享受滿目更無塵可礙吧!明月清風,白雲流水長相伴,山水美景無限,心情為之豁然開朗。
() 音樂為「Mother of mine—by Paul Mauriat」。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敬請告知,自當速速拿下謝罪,謝謝。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66bby&aid=6330217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2012/04/14 10:32

大德您好:

般若正智,清淨戒德,乃菩提道之根基。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謙水根基雖小,知其不可,

而何況於大德乎?尊師是否早已德智兼備,超越佛祖及歷代祖師,是故大顯神通,不畏

譏讒,自有他證。現代民主法治社會,宗教自由、平等,各說各話,不足為奇。若夫耳

未順之人,本難隨心所欲不逾矩,不足為怪。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5 12:32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六祖曰:「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在下所言小根基非指大德,誠然現在是民主社會,可以按各自立場說話,然而,修行乃修個人,在下當然知道大德是一番好意。然而,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利害得失,須有取捨。俗云:一種米,養百樣人。無論在下如何論述,還是未盡人心,您說是否?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就喪失立場,隨其所好,言不及義,所言非能利益大眾,反而是娛樂大眾了…。說實話,神通之事,固然有怪力亂神、愚惑眾生之下等鬼怪神通,但也有出神入化,德超三界,不凡之神通。當今之世,眾人迷惑,以為一講神通皆為鬼怪之類,皆是受世俗神道文化之影響,一般人不查,以為凡言神通,皆應禁止。更有執著之人,以為凡皈依我佛,終其一生,皆應在佛寺內禮佛念經,不得參與俗務。殊不知,一切皆是我見,所知見,越有學識,被學識綁得越緊,不知解脫一道,實為解脫所知見、煩惱見,是以,當視自心,而非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到處口說無義。大德既言識得本心,心當不染著,在下以此微言,與您分享。在下對於俗世種種,自是見怪不怪,只是一本良心,隨機點化,採與不採,悉聽尊便而已。最後,仍然謝謝您的建議,雖然執行上有困難,但是,弘揚我佛,本不應分彼此,大德之言,也算是為佛道弘揚盡點心力。

祝法喜吉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是霧沙沙!
2012/04/14 10:07
剛好,我最近在讀「心類學」以便瞭解心為何物。其英文解字是「awareness and knowledge」,就是心和識的探討。

暫時分享敘述的片段:

心和身雖然聯繫在一起,但卻不是密不可分的結合,他們各自有其不同的主要成因。

這意味著心靈的成長與開發並不會受到身體的限制,身體的續流(身相續)在死亡的時候就中斷了,而心的續流(心相續)則不然。

這種差異源自於一個事實,就是:身體是由物質組成、而且是如解剖學般建立起來的;但心不是如此,它是一種無常的現象,每一剎那均在改變,而且其本質是清淨光明的。

讓偶繼續找「心」去,那一天找到了,再回來向大師兄報告「心為何物」!呵呵!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5 12:59 回覆:

 

JK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阿公師兄果然認真

為了那顆「心」,還翻那麼有學問的書

好ㄜ,如果找著了,別忘了告訴我。

我將昭告天下,蔡阿公居然找到心,太棒了。

不過,我可要驗明是否真「心」ㄜ。

祝您喜樂自在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陳瑩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完美絕配 哈哈 matchwell
2012/04/14 08:28

俗客博士啊

您是花很多心思挑音樂呢

還是天賦樂音的才華呢

您的文章氣息常常與音樂節奏  完美共舞呢

這樣閱讀的心情  真是好個奢華享受

尤其  一早   的   心靈洗滌   真好!!!  謝謝這樣的格!!!!


紫微陳瑩珍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4 09:18 回覆:

瑩珍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我只是覺得您欣賞的音樂

大概  跟我喜歡的差不多吧!

是呀!這方面,有一點Sense啦!

謝謝您一早來捧場ㄜ

祝您喜樂如意   週末愉悅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