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1 00:39:47瀏覽3972|回應15|推薦154 | |
高更自畫像 拿著芒果花的女人 ﹝Two Tahitian Women with Mango Blossoms﹞ 說明:高更被大溪地姑娘的古典美、姿態和風度所迷住。他想要設法在自己的畫中抓住女性的魅力,突出姿態,使之更富有表情。 面對手持花籃的少女略微傾斜的面容、沈思的月光和無聲的甜蜜引誘,實在難以無動於衷。這兩個少女不僅僅意味著如一籃花般的「奉獻」,而純潔無瑕的女性的裸體形象,是使畫家的心平靜下來的首要的、幸福的和潔白的富生命力的形像。更甚者,這一奉獻也是用具有神祕的誘人力量的無聲的語言奉獻給我們每個人。畫家的風格和形體、色彩、構圖結合在一起,使觀眾參與富有思想內容的情景,進入到畫面所展示的美好世界之中,以求得片刻的幸福。 市集 ﹝The Market﹞ 說明:這幅畫的構圖十分簡單:畫裡的人像,由於一系列亮麗耀眼的色彩,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而更加突顯出來。只需看一看畫面,便可懂得高更的話:「事實是……世界上科學性最強的原始藝術,應是埃及。」 這幅畫宛如高更對自己的一次背叛行為:善良的歐洲野蠻人即使在南太平洋壯麗的景色裡,也未忘掉自己的高超文化。但是,「畫」總是勝過宣言的:首先是構圖的樸實無華,雖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但卻勝於雄辯。右邊站著的人朝向五個坐著的婦女的方向望去;然後是色彩:前排背景中突顯的紅色﹝補色的對比﹞、黃色、橙紅色、灰色、坐著的婦女衣服的橄欖綠色﹝由於與臉部和手的炒栗色對比,這些色彩在灰底色上顯得格外突出﹞,後排人像的藍、棕深色,呈現在灰、淺紅色的土地上,構成一幅令人眼花撩亂的畫。 它彷如是一段輝煌的樂曲,這是紅、黃的燦爛色彩所襯托出來的風格和文化的表現。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1873 年高更開始繪畫,並收藏印象派畫家作品,例如「馬奈」(Manet)、「畢沙羅」(Pissarro)、「賽尚」(Cezanne)、「莫內」(Monet)、「特嘉」、「雷諾瓦」(Renoir)等大師的作品,均是他收藏的範圍。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選巴黎沙龍;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漸漸地,高更越來越專注於藝術創作了。 高更的早期繪畫,帶有實驗性質,畫風拘謹。1880年代早期,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賦予畫面顫動的韻律特質,色彩略見後來發展的跡象,但仍很拘謹。1889年,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時,他的畫呈現最簡潔的形式,色彩變得強烈。他對於熱帶樂土的懷想,致使他於1891 年6月抵達大溪地,該地的美與神秘,令高更深深地著迷。從此,高更變得喜歡用顏色來表達心靈上的直接感受。儘管此時畫作在色調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來得陰沈些,但是在構圖上卻變得更為直接而大膽了。 可能格友會有疑問,蓮生活佛盧師尊跟高更有何關聯?其實,盧師尊跟高更是有些相同的地方;譬如,兩位都是畫家,而且盧師尊的畫風雖未完全抽象,但也不是寫實派。盧師尊崇尚自然,也認為為人不應虛偽,不應小氣、自私,也重視靈性修養等等。兩千年間,盧師尊閉關於大溪地及其他地方,於閉關之前,盧師尊先遊覽大溪地,認識了畫家高更,對高更為人、畫風讚賞有加,以下請繼續觀賞活佛的「畫家「高更」的傳奇」: *********************************************************************** (一) 在大溪地的環島旅行之中,我們來到兩個大小岩洞,岩洞黝黑,裏面是一灘水。當地人告訴我,世界著名的畫家,曾在岩洞水池內游泳,從這頭游到那頭,遊了一小時呢!
三位大溪地人 (Three Tahitians) 妳何時嫁人? ﹝When Will You Marry ?﹞ 說明:《妳何時嫁人》是一幅裝飾性強烈的作品。鮮豔而大膽的色彩,僅僅以藍、橙和綠色在畫面上相互陪襯。 然而這樣也使得畫中的主角,更加的明顯,而若有所思的眼神,不但使得看畫的人對畫中女郎感覺,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白馬 ﹝The White Horse﹞ 說明:高更創作的《白馬》是一幅優美、光影交織得當的作品。這幅作品有別於印象派藝術家表現馬的方式,高更所畫的的白馬,以如傳說中的美麗形象出現,帶給人們無限的浪漫等更多的想像空間。 (二) 在大溪地的「高更博物館」,我欣賞高更的畫作。據我所知,高更早期對印象派畫家頗為激賞,他甚至花費很多錢蒐集「馬奈」、「畢沙羅」、「賽尚」、「莫內」、「特嘉」、「雷諾瓦」等大師的作品。他是大收藏家。 ------------------------------ (註) 高更畫作及說明取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告之,自當速速拿下謝罪。 (註2) 音樂為喜多郎的春風祭。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說明:關於生存的意義這樣的問題,始終回盪在高更的腦海中,困擾著他的一生。這一根本問題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而問題的答案只能從他所作的畫的形體和色彩中去找到答案。高更第二次到大溪地所作的這幅畫,是畫家對這一問題開展的成果和見證,體現了他想超越繪畫界限的願望,以彩色和形體來揭示人類靈魂、疑困、希望和失望的悲劇。因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在某種意義上,成了高更的藝術遺囑。也許用他自己的話比任何其他東西更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其意義和激情: 在這幅巨畫裡,他用象徵圖像表現其中意義: 1899 年三月,他曾寫信給評論家安徒烈.豐泰納:「……再談一談這幅畫,裡面的偶像不是作為一種文字的說明,而是一個冷冰冰的人,也許不像野獸形態那麼冷冰冰,也不很凶暴,他在我的夢中,在我茅屋門前與整個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在我們原始的心靈中占了主導地位,就我們的起源和未來的祕密而言,他包含著籠統的和不理解的因素,他對我們的痛苦是一種假想的安慰。這一切悲痛在我惱海中回盪,由於同時修飾和夢想又沒有可讓手抓住的寓意,我的布景也許缺乏文學修養。」這樣的意念,不光是象徵意義在起作用,高更也藉著它們表現在全部的藝術活動中。 不列顛的風景 ﹝Breton Landscape﹞ 說明:《不列顛的風景》是高更返回法國時所創作的。這一幅作品在表現是延續他在大溪地時的線條和色彩。他將法國鄉下風光以熱帶的強烈色彩,紅色、綠色的對比來作表現。讓整幅作品呈現出熱帶異國風味的景色。 亞耳的阿利斯康景色 ﹝The Alyscamps at Arles﹞ 說明:在《亞耳的阿利斯康景色》裡,高更描繪了綠色草地、水、籬笆和樹的形態:主色是深淺不同的綠色,第二排防風林的橙色、樹葉赭黃色的光束以及前排不同尋常的紅點使主色更加突出。在 1888 年高更的畫裡帶有一種深思熟慮的、構思明確的繪畫風格,那種具有簡單、均衡的構圖。以及時而裝飾性、時而神祕的性質,就是高更所謂的─綜合主義。 1888 年十月,高更到了亞耳,他相識多年的梵谷在那裡等候他。但是儘管雙方互相敬仰、互相尊重,兩個不同性格的人仍不斷發生衝突,包括在作畫的方式上:高更強硬、不屈、堅持要把他所看到的一切表現為綜合性和象徵性的形態;梵谷則十分衝動,幾乎達到發狂的程度,一心要把鮮艷色彩中捕捉到的光線放在自己的畫中。 亞耳的景色、光線和色彩同樣使這兩個畫家著迷。但高更認為他的藝術是超越簡單再現的理性表現:「……不要太過臨摹大自然的真實,藝術要有抽象的作用;要在大自然面前沈思中把它提煉出來,要更多地考慮創造而不是結果,……我的工作健全地發展,我相信你會感到一種特殊的色調,或更確切地說,我過去的探索只抓住一種形態和一種色彩的主導面而已,現在,我把兩者綜合起來的可能性已得到證實……。」 你為何生氣 ﹝Why you are angry?﹞ 說明:此幅作品以前後景之二段式的構圖來安排畫面,前景以陰涼的色調與背景較明亮、暖和的色彩形成對比。而明亮的背景使得位於前景的人物關係更為注目。而整幅作品在彩色的對比之下,呈現出熱帶午後,樹下的陰涼氣氛。 不列顛牧人 (The Swineherd, Brittany) 沙灘上大溪地的女人 (Tahitian women, on the beach)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