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兩岸軍力失衡論」不斷的催眠
要有「不為戰爭準備」的勇氣
◎ 陳長文
英國社會運動家,並因成功發起愛爾蘭和平運動而獲得一九七六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貝蒂.威廉斯曾說:「人不僅僅必須結束戰爭,還必須開始培育不為戰爭準備的勇氣。」能說出這句話,需要大智慧,更需要敢於誠實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的「勇氣」,特別是對台灣的政治人物來說。
眼見在野黨在軍購的立場上軟化,看來高昂的軍購預算通過在即,也許這篇文章改變不了預算通過的命運,但筆者還是要提出批判。過去兩年來,朝野表面上為高昂軍購僵持,但其支持軍購的本質上卻是一致的。這種「朝野政黨間壟斷的共識」,使得反對軍購的聲音,長期處於弱勢。
聲音的失衡,使得主張軍購者不肯針對反對軍購者的主張,正面回應。永遠是一套兩岸軍力失衡論,台灣不追就如何如何?重複地陳述一模一樣的論調,並且故做客觀地說:「朝野政黨要『理性』討論軍購,不要為反對而反對!」這種幾近催眠的重覆論述,的確創造了言論上的優勢錯覺,好像說多了就是有道理的。而反軍購一方的謙虛,反倒似乎是理虧了。既然如此,就讓筆者用更簡單的方式再說一遍。
首先,請不要再拿兩岸軍力失衡論來重複催眠。反對軍購論者從不否認兩岸軍力失衡的「事實」。我們質疑的是,因為「失衡」而導致必須「軍購」的邏輯。我們要問的幾個問題很簡單,也請主張軍購者(特別是總統和國防部長)不要迴避,那就是:第一、如果我們不急著宣布或準備台獨,這場虛構的未來戰爭,還會發生嗎?第二、這失衡,會因為花了每年幾千億的軍費,就因而「平衡」了嗎?第三、愛國者飛彈、空中預警機、潛水艇或其他昂貴武器買了,中共就打不過來了嗎?或是可以多撐幾天呢?第四、就算多撐幾天了,美國就保證會出兵護台嗎?第五、久經和平,在役期縮短、訓練質降、後勤準備不夠的今天,我們的國民(特別是國軍)有面對戰爭的準備嗎?
不要閃躲問題,不要自欺欺人,這些答案,都很明顯的是不!不!不!如果是這樣,反對軍購者一再呼籲把資源、經費用在促進交流和平、消弭戰爭,而反對花下天價去「準備」一場不可能贏或者根本不會發生的戰爭,到底那一點不理性了?
而我們還要問的是:政府財政是有限的,在累積的潛在負債近十兆的情形下,六千億或每年三千億花掉了,除了債留子孫外,必然會排擠到社福、民生、治安等諸多預算,各政黨有沒有勇氣告訴那些沒有受到良好社福照顧、經濟困頓找不到工作、在治安不佳下無辜被殺被綁的人民,其實,他們本來是可以有機會不必遭遇這些悲慘境遇的,如果政府把錢拿來做好社福、經濟、治安的話。
八○年代之後,兩岸情勢已變,兩岸間和平可期待性大幅增加,相反地台灣備戰以抗衡中共的可期待性卻幾近不存。這個變化趨勢,民進黨故意看不到可以理解(但不可自欺欺人),對執意追求台獨的政黨來說,戰爭本有其預見的必然,自然會傾向備戰。但倡言追求以和平方式將統一列為選項的國民黨,為什麼看不到?
還是回到篇頭的警言:「不為戰爭準備的勇氣。」這不僅僅是一種誓言追求和平的氣魄,對台灣而言,更是安身立命、勇敢面對現實的必要智慧。
【2006/02/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