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隔二十年後,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上個月再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也就是媒體上所稱的「里約加二十」(Rio+20)。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國家元首及代表齊聚一堂,針對:「綠色經濟」與「制度架構」進行廣泛性的討論,希望為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奠定更具前瞻與務實的基礎。
正式大會前,我國在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努力下,首次在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主場內舉辦周邊會議(on-site side event), 以「森林、生計及綠色經濟」(Forests, Livelihoods, and Green Economy)為主題進行討論,現場有我國環品會代表、行政院代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內的民間團體成員與諸多各國人士參與。
會中,紅十字會也從「環境與災難」互為關聯的角度,分享了人道救援工作的經驗與觀察。
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遷、暖化的趨勢所帶來對人類可能的負面衝擊是多方面的:在生態上因溫度上升導致物種滅絕危機、極端溫度與降雨改變使得部分疫病發生型態與地區改變、威脅全球糧食產能與供應、劇烈降雨強度與颱風增強將提高洪水之風險、乾旱頻率與強度引發嚴重水資源問題,以及海水位上升衝擊海岸環境將導致沿海國土退縮。
在這樣令人憂心的環境變化下,已形成連鎖效應,災難、饑荒以及看不見的傳染疾病在愈來愈廣的地球角落,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造成了所謂「環境貧民」(Environmental Poor)的出現。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環境貧民佔總極度貧窮人口之比例,將由二○○五年的百分之五十三增加至二○二○年的百分之七十。而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統計,二○五○年的環境貧民將從原先預估的兩億人倍增到十五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強!
氣候變遷也讓人道危機更為嚴峻,雖然相較於已開發的工業國家對於環境的破壞度低,愈貧窮國家和地區人民對於土地和天然環境依賴愈深,所遭受的影響也愈大。如非洲地區百分之五十三的災害與氣候變化有關,三分之一非洲人民住在乾旱土地上。二○○九年丹麥哥本哈根科學會議中專家預估,二○二○年之前,非洲水耕農作物的收成將會下跌百分之五十,凡此種種跡象均顯示了全球人道工作面臨的挑戰日益升高。
在台灣的紅十字會,自九二一地震後,先後投入南亞海嘯、緬甸風災、汶川大地震、八八風災、海地地震及日本三一一複合型災難等十多個海內外重大人道救援工作(包括緊急救援、復育以及重建等軟硬體工作)。我們也從經驗中學習,累積多元的備災救災能量。對於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災難挑戰,有責任提出不可掉以輕心的警訊。
根據世界銀行二○○五年發刊之「天然災害全球風險評估」指出:台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均為百分之七十三,同時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災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則平均為百分之九十九,災難的類型包括了台灣人們不陌生的洪水、土石流、坡地崩踏及地震。如果以日本三一一災難為例,台灣還有核災預防之挑戰。
面對種種怵目驚心的訊息,讓人不禁要問,人類的明天會如何?而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們,可以悲觀憂慮,但絕不能袖手旁觀,惟有靠同心力量的連結,在面對環境挑戰之時,反而能生出希望與力量。
個人、國家社會、國際社會與整體生態環境層層相聯共生,人人盡到環保公民責任、打造健康環境;政府則必須擬定明確的國土保護、節能減碳與災害應變政策;國際社會則應努力促成各國一致的共識與行動,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得以永續發展,惟有在此「生命共同體」意識下徹底覺醒,努力創造總體幸福迴圈,串連世界上的每一角落,彼此加油打氣,人類終不孤單,才能擁有永續發展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