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4 11:13:50瀏覽1165|回應2|推薦21 | |
中國時報 2008.11.24 天堂不撤守─人道、善意思惟 開創外交新路 陳長文 真正勇敢的人,不是那種以己之短,擊彼之長的莽夫。真正勇敢的人,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短處,正視自己的劣勢的智者。因為唯有看得到、也願意面對自己劣勢的智者,才能找得到、才能成功運用自己的優勢。 中國大陸不管在外交、軍事上崛起成為世界強國,這是台灣主政者不容迴避的事實。以參與聯合國的問題為例,對國際現勢稍有理解的人都很清楚,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擁有廿三個還是廿四個邦交國,也不在於這廿三個邦交國中有多少國家在聯合國發言支持我們。關鍵就在於中共(在聯合國擁有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多年來直言應該打破「邦交國的迷思」的緣由。 因此,不管我們耗去多少資源,沒有從核心解決中共的態度,結局都是很清楚的。這是為什麼新政府要揭櫫外交休兵理念的根本因素。就是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中共,改變過去以負向對撞的態度。 而勇敢正視劣勢的另一層意義則在於,我們更可因此找到我們的優勢。台灣在現實外交上相對於中共固然處於劣勢,這不代表我們在其他的地方也處於劣勢。台灣的優勢(即軟實力)不在外交,而是在於優質的制度--即自由、民主、多元開放。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強項,去補強我們的弱項。換言之,我們不應在外交上和中共進行事倍功半的競逐,而是應該運用我們在制度上的優勢爭取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肯定,同時也和緩兩岸、促進中共的改革。 當兩岸的善意漸次累加,當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時。也許我們現在期待的入返聯合國或者在外交上無阻礙的推動和他國的正常外交,這種種目標,反而更有機會(因為統一或獨立)早日實現。 基於此,比外交休兵更上位的理念,應是「走出邦交國的迷思」,以更實在的角度去看待我國外交的實質意義,如此才能找到正確的外交工作場域。 過去數十年,兩岸政府斤斤計較多一個邦交國或少一個邦交國,計較到無所不用其極,計較到賄賂他國首長敗壞風紀,成為媒體的頭版醜聞、出盡洋相。這種金錢為後盾的「外交購買」,常常涉及檯面下的政治獻金,不但碰觸到他國「政風」的敏感地帶、牴觸他國的法律,在公義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更別說,當我們花大錢想要在帳面上增加一些「邦交國」,這樣的「邦交」根本不牢靠。事實顯示:當這些國家中出現執政輪替,以前花的錢就可能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花無數金錢,卻反而打擊了台灣形象,何苦來哉?如果我們不要老是牽腸掛肚、斤斤計較於邦交國的數字,把用來買邦交的資源,用在真正有意義的援外工作,那才是真的有助於台灣的外交,提昇台灣的國際形象。 例如,當其他較我們落後的國家發生天災人禍(例如緬甸的大水災)時,我們應立刻啟動外交預算,主動或協同國內民間組織,投入人道救援;平時則對發展較我們緩慢的國家(不論有無邦交),提供長期的援助,如興建嘉惠弱勢民眾的醫院、派出農業技術團隊協助落後友邦改良技術、捐助國際公益團體、保護熱帶雨林對抗溫室效應、協助改善落後地區的教育、認養貧童等。那麼,這些外交的錢花再多,也是值得的。 馬政府在揚棄金錢外交、倡議兩岸休兵作法上,相較過去有顯著不同。但顯然的,在「破除邦交國迷思」觀念和做法上仍需大幅度調整。例如,外交部以及國合會,在援外工作上,仍是以邦交國為優先而畫地自限。邦交國如有迫切的受援助需求,而我們能提供有意義的援助固然很好,但非友邦國家有同樣迫切的援助需求,我們的善意也不應打折扣。援外的工作,核心理念應是「人道」與「善意」,而不僅是邦交之有無。即使,囿於國際現實,我們得不到廣泛國家的承認,只要我們有心,台灣一定能贏得世界的尊敬。讓台灣成為受尊敬、受肯定的國家,那絕對比增加邦交國更有意義。 總之,真正有意義作法是,以公開透明方式,將寶貴外交資源用於公益慈善、永續環境,台灣才能真正的得到國際社會的尊敬,這才是政府當有的外交作為。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