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堂不撤守─走出雙輸的外交詛咒賽局
2008/10/28 01:31:06瀏覽1407|回應0|推薦21

2008-10-27 中國時報  

【陳長文】 

     繼一系列的國防軍購討論後,本欄接下來將從「外交」面向切入討論。兩蔣執政下國共對峙時期的外交政策不論,從李登輝接任總統到現在近廿年間,包括歷任的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以及與外交息息相關的大陸政策主事者),鮮少想過,台灣該如何有智慧地正視國際現實、有勇氣面對外交侷限,鮮少去思考,台灣必須看得到最糟的一面,才有可能因應挑戰,找出有意義並適合我們這樣的「小國」外交模式。本文,筆者所要切入的,剛好就是新舊政府兩種截然對立的外交思惟:「外交休兵」與「烽火外交」。換言之,到底是馬政府的「外交休兵」對台灣比較好?還是過去八年,民進黨政府的「烽火外交」正確呢? 

     在進行「說理」之前,不妨讓我們從幾個「數字」與「事實」來觀察。 

     雖然筆者早在二○○四年即撰有〈走出邦交國數迷思,尋找正確的外交戰場〉一文,公開主張,邦交國的數字多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二千三百萬人要向全世界提出什麼實質的貢獻。然而既然很多人常常以「外交休兵」「可能」會折損我們的邦交國數目,作為批評新政府外交休兵政策的基礎,那麼,姑且先順著這樣無實益內容的邏輯,就讓我們以邦交國數字的增減作為標準 ,來檢驗馬英九的「外交休兵」與民進黨的「烽火外交」孰優。 

     馬英九上任到現在僅近半年,因此我們只能以半年做為比較基期。這近半年中,邦交國數無增無減。這可以視為外交休兵的初步成果(儘管實益不大)。反觀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內,台灣的邦交國數從廿九國減少為廿三國,以半年為一個基期折算,則在「烽火外交」下,民進黨政府每半年就使台灣減少.三七五個邦交國。 

     這還沒把「投入資源」納入比較,以民進黨執政時屢受詬病的外交機密預算為例,馬政府在編列明年度的機密外交預算時,即刪減了三三%的預算。相較於民進黨八年執政編列了千億的外交金援(還不論中間有無人謀不臧),台灣的邦交國數卻從廿九國減為廿三國,大幅減少掉了二%。新政府若能以較少的預算,維持外交的原狀,那一種外交思惟合乎台灣利益豈不明顯? 

     這些省下來的資源,對台灣日益拮据的財政仍是有幫助的。容筆者舉一個實例,日前因辛樂克颱風斷裂的后豐橋,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經被交通部列為危橋,但卻因為預算因素,到今日都無法發包改建。這個預算是多少呢?交通部針對四十座較危險橋樑所做的優先改建預算,是一百一十八億元,而且還要到一百零二年才能夠執行完畢。然而另一方面,根據審計部的資料,在過去四年,光是用於「機密外交」但不符審計規定的爛帳,就高達一百六十億元。這不是機密外交的總數,只是機密外交的支出中,不符合審計規定,而無法核銷的部分。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是:該把這些龐大的經費用在最後邦交國數不增反減的「外交戰場」?(就好像問政府;該浪費七百五十億買三十架天價卻毫無實益的攻擊直升機嗎?)還是重建讓人民可以安全回家的所有危險的橋樑呢?哪一個,對台灣好?對人民好呢? 

     有論者批評,馬英九「外交休兵」的想法過於天真。因為中共並不會和你休兵,因此「外交休兵」就等於「外交投降」。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去年中共和哥斯大黎加建交為例,據報導,代價是付出三億美元買了哥國政府公債。中共何嘗願意當凱子呢?只是當我們加碼買邦交時,為了面子,中共也得加碼買邦交,於是我們又得墊高籌碼。這種惡性競爭,對台灣與中共都沒有好處。 

     在烽火外交指導下的外交政策,往往讓兩岸同時陷入一種注定雙輸的詛咒賽局。為了怕之前投入買邦交的錢白花,便像中了詛咒一般,瘋狂加碼。只有當其中一方願意停止喊價,雙方才能同時走出詛咒。而現在以「外交休兵」重定位外交政策的台灣願意走出這個詛咒,中共何樂而不跟進呢? 

     何況,與其將資源虛耗在這無意義的詛咒賽局裡,理性的政府都應該將國家資源用於有實質意義的地方--外交正是其一,不是嗎?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chen&aid=233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