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7 09:48:11瀏覽2616|回應5|推薦34 | |
中國時報 2008.05.07 正視外交的結構性脆弱 陳長文 巴紐外交醜聞愈演愈烈,筆者認為,若非台灣的外交作為有其結構性的脆弱面,政客、貪官、奸商、掮客也難在從中巧詐民脂、豪奪國庫。因此,個案中的貪瀆不法固應追究,但結構性的脆弱面更應正視,那要如何「正視」這個結構性的脆弱呢?容筆者從近日的二個新聞談起。 新聞一:緬甸的風災逾萬人死,待國際救援;新聞二:劉兆玄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金錢外交」要完全免除並不容易,且「太唱高調」。當這二個新聞標題浮過眼前,筆者腦海中閃過的關鍵字就是「金錢外交」,「金錢外交」定義是什麼?劉準院長是依據那一種「金錢外交」的定義,來斷言免除金錢外交的說法「太唱高調」? 第一種如果,若金錢外交指的是,當熱帶氣旋「納吉斯」襲擊緬甸,造成萬人喪生,十數萬人受災時,台灣慨然允諾成立「三千萬美元」的賑災基金,投入非邦交國緬甸進行人道救援。那麼,筆者認同「金錢外交」萬分有必要;若金錢外交指的是台灣撥出「三千萬美元」協助邦交國(或非邦交國)興建嘉惠弱勢民眾的醫院、派出農業技術團隊協助落後地區、協助改善落後地區的教育、認養貧童……。那麼,筆者百分之百的贊同「免除金錢外交」的論調「太唱高調」。 第二種如果,若金錢外交指的是,台灣拿出金錢、不問用途的給外國政客換取邦交,任何主張用「金錢」換取「外交」仍屬必要(顯示政績)的官員,都該是我們聲討的對象! 二○○四年底筆者寫了一篇文章〈走出邦交國數迷思 尋找正確的外交戰場〉,而外交部也為此召開了座談會。到現在,我的想法仍沒有改變。 我國擁有的二十三個邦交國總數佔世界不到百分之十三。但如果加總邦交國總人口數計算其佔世界人口的比例,則不到百分之一點五。若以面積算,則不到百分之一點二。 從這樣的數據中,難道還看不出,拿三千萬美元想買一個巴紐邦交,錢還被掮客A走,是多麼可笑的事嗎?大家覺得台灣多了或少了這一個邦交國,又如何呢? 當我們花大錢想要在帳面上增加一些「邦交國」,官員可曾捫心自問:這樣的「邦交」有意義嗎?這些國家中一旦出現執政輪替時,我們買下了前一位執政者,不代表買下了後一位執政者,那是否代表還得「再買一次」?其次,這種金錢為後盾的「外交購買」,絕大時候會涉及到檯面下的政治獻金,不但會牴觸他國的法律,更是極不道德的。 最後,筆者相信,巴紐醜聞那消失的「三千萬美元」如果交給劉準院長、歐準部長來運用,他們會用在前文的「第一種如果」。正如同約莫在同時,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家扶表揚活動中所言:台灣認養貧童的人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五名,這是台灣在國際展現實力的最好方式。 在台灣財政萬分拮据的此時,我們與其繼續這種「餓死自己卻枉做小人」的外交政策,為了無意義的邦交國數字,不如以透明的方式,結合國內非政府組織團體將外交資源用於世界上落後地區的公益慈善工作上。如此,台灣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尊敬,才是有意義的外交作為。 (作者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