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8 09:58:49瀏覽827|回應3|推薦35 | |
2010-02-08 中國時報 【陳長文】 上個月下旬筆者應邀參加馬英九總統的訪問團,出訪前我和馬總統就海地的災後重建交換意見。我以紅十字會在九二一地震、汶川地震、南亞海嘯 、八八水災的災後重建為例,建議可以在海地興建「台灣村」。讓台灣不只是出錢,而是運用我們災後重建的專業經驗與資源全方面的協助海地人民,重回安全、穩定的生活。 馬總統覺得可行,即召集幕僚研議。討論中提到了二○○九年的台灣關鍵字是「盼」,即「希望」之意,當即決定,用「希望(HOPE)之村--台灣」象徵台灣人民給予海地災民最誠摯的祝福。而這也有拋磚引玉的意義,例如德國也可以在海地建德國的希望之村,美國、法國、日本也可以。 宏國總統的就職慶典後,訪問團飛抵多明尼加,馬總統隨即率團前往多國總統府拜訪多費南德茲總統,而海地總理貝勒理福也應費南德玆總統邀請專程從海地趕來參加會面,三人便在多明尼加總統府展開三方會談。會談中馬總統特別將「台灣村」的概念提出來,海地總理聽了之後,覺得非常的認同,多明尼加總統也表示支持。沒有政治,這三位領導者回歸到最純粹的人道關懷。 在出訪的過程中,我也和許多我們的外交官交換意見。他們告訴我,台灣的外交處境,在馬總統上任的這 一年多間真的改變許多。在以前,外交官做的很多事,是不光彩,甚至很屈辱的。兩岸之間彼此的邦交國競爭,造就出了很多私下的賄賂。有些國家以邦交要脅,幾億幾億的開口要,台灣還不得不埋單,「呷台灣夠夠」。這是得不到敬意的賄賂外交,國際輿論與友邦國家媒體非常厭惡台灣用金錢收買政客,敗壞他們國家的政治風氣。 可是自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之間不再互搶邦交國。台灣對邦交國的援助,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做「福國利民」的事情,大家就事論事談真正可以幫助友邦人民的事,而不是私下獻金給個人政客。馬總統強調我們的援外政策必須要「目的正當、手段合法、執行有效」。雖然一開始,難免有些友邦領導人會不適應。當友邦發現兩岸之間已經不再惡性競爭時,外交官在駐地國,就可以只談公共計畫,而不談私下的交易。 這使得台灣的外交,達成四贏的結果: 一是為台灣贏得尊嚴,台灣以前花錢還得不到尊敬,但現在花的每一分錢,都要用在邦交國的國計民生上,自然會得到友人的敬意。 二是真正為友邦民眾服務,台灣的援助不再留在高層的口袋裡,而是流到人民的生活中。 三是大陸也可以免當外交冤大頭,外交休兵,使得兩岸都不必再面對不斷加碼的金錢角力。像這次在海地,兩岸雙方都在海地進行人道救援。台灣的軍機不受政治因素干擾,而能在美國降落加油,這在以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四是對國際社會而言,兩岸之間的政治干擾減少,台灣可以更順暢的,貢獻自己的一分心力。台灣雖然資源有限,但行善的能力與意願,卻從不落人後。 最後,筆者仍有幾點建議給馬英九總統參考:第一,希望政府除了追蹤海地重建工作成效,同時在預算端上,給予更大的支持;第二,目前我們的國際援助過度強調邦交國,人道援助不必也不應自設「邦交」門檻,不管有無邦交,需要台灣幫助時,都應在能力範圍內伸出援手。第三,台灣最大的活力與能量其實蘊藏在民間而不是政府,每當世界各地發生不幸的災難,第一時間最有效率動員的往往是民間的公益團體或宗教團體;然而,政府有時候向民間募款,卻在後端組織化的分工合作上,沒有善用NGO的力量,把資源的效率與效能做到最大,這點應該注意改進。 愛心無國界,更無邦誼之分,馬政府的外交方向值得我們肯定,但態度和操作模式還可以更加開明與細緻。 (作者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