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10 00:12:49瀏覽1417|回應3|推薦42 | |
外交部 不如改「援外」部 ◎ 陳長文 我國與中共的「邦交國數字大戰」,好不容易在與聖露西亞建交後,邦交國數變成了「廿五」,開心不到三個月,哥斯大黎加宣布與我國斷交,邦交國數又變成了「廿四」。忙了半天,這場數字戰又原地踏步。於是朝野政黨開始對罵,對罵完了還不忘有志一同地一起罵共產黨蠻橫。看著朝野政黨夾雜著共產黨罵成一團,筆者倒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問大家幾個有趣的問題。 各位可知,我國的邦交國數占世界國家總數的百分之幾嗎?答案是,大約百分之十二。再看接下來的二個問題。第一,那麼我國的邦交國領土的總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的百分之幾?第二,我國邦交國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幾呢?答案是:都不到百分一點五! 看了以上的數字後,大家覺得,多一個邦交國與少一個邦交國,對我們的國際地位有多大的影響嗎?我們所擁有的「邦交國數字」,既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加入聯合國,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加入WHO或其他的國際組織;這些邦交國數字,對台灣而言,就算從國際法理論述,連表彰台灣主權獨立的意義都不大。其實朝野政黨都心知肚明,這些數字,充其量不過是台灣的「心靈安慰劑」而已。 如果真說要擔心的話,筆者認為與其擔心「外交寒冬」或「骨牌效應」之將至,政府真該擔心的是,這些年,許多我們透過「凱子外交政策」勉強維繫的帳面數字,在台灣經濟長期不振與邊緣化,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復不斷增加的現實背景下,向來出手闊綽的我們連砸錢的能力都開始比不過中共。這才真的是一葉知秋,才真該是長期鎖國的政府要擔心的事吧。 二年多前,筆者在一場外交部舉辦討論我國與萬那杜和格瑞那達外交危機的座談會中,即曾表示:「我們叫不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幹嘛要萬那杜、格瑞那達承認?」依照國際法承認理論的通說,係採宣示說,亦即台灣是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國際法上不仰賴於他國的承認。 最後,在某方面,筆者甚至認為這未必是壞事,長期以來,台灣和中共進行外交金錢戰,總統出訪一次,就要送上幾億美金的大禮,讓近年來府庫困窘的台灣雪上加霜;更令人不堪的是,還常常招致賄賂友邦政客,敗壞友邦政治風氣批評。這真的只有「枉做小人」四個字可以形容。與其花大錢「援助外國政客」,筆者寧可外交部直接改制為「援外總署」,把外交經費用來援助世界各地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民眾,或用來為保護地球環境如抑制溫室效應等盡一份心。這樣不是更能增加台灣的能見度,也能為台灣贏得世界的尊敬。 事實上,填充邦交國的帳面數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不如客觀務實地與全世界的國家發展實質的外交關係,放下唯名的蠻幹,務實地以經濟實體、貿易實體、漁業實體、醫療實體名義參與國際社會,那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朝野政黨,別再對罵了,倒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徹底揚棄凱子外交政策,好好善用政府有限的鈔票,多做一些福國益民的事吧。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