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中國?--政治獨立不應與文化歷史混淆
2007/07/04 12:36:23瀏覽941|回應1|推薦23

什麼是中國?--政治獨立不應與文化歷史混淆

 

                                                                                                    ◎ 陳長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後主憂懷故國所寫的詞,歷時千年,感動無數人心。

 

這就是中國!是一闕李煜的詞、一首李白的詩;是趙雲的無雙之勇、孔明的神算智計;是孔子的微言大義、墨家的兼愛、老莊的無為;這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就是中國。 

 

近來,政府似有意在教育上進行去中國化的工程,希望將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切割成兩個對立體。因此,也有意無意地貶抑中國文化的價值。只是筆者不禁疑惑,「中國文化」真的那麼令人鄙夷嗎?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如果國家可對「歷史文化」主張著作權的話,那麼日本恐怕得付給中國高昂的權利金,因為單單《三國演義》,就讓日本以之為題材的電玩、動畫、漫畫賺進了無數的利潤。 

 

基本上,若把「統」字定義成一種有條件的、未來式(兩岸政經制度相近相容時)的兩岸統一期待,筆者倒是很樂意被歸類為「統派」。但即使筆者是這樣的統派,也能對政治上台灣獨立的主張抱以同理心來看待,擁有「統一」的情感或擁有「台獨」的情感,這兩種情感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可判,只是單純的情感取向罷了,最多只有好不好的問題(例如戰爭風險的增加或減少),而沒有對不對的問題。對筆者而言,在沒有戰爭的陰影下,即中國大陸成為一個有民主包容性的政權,而能理性包容台灣獨立,而台灣人民的多數意志又是選擇台灣獨立的時候,即使筆者在「情感上」,會因為兩岸未能統一而有所失落,但在「理性上」,筆者也願尊重這樣的結果。 

 

然而,筆者卻不能認同政治人物為了追求政治上的獨立,而把「去中國化」當成實現台獨目標的工具。因為,台灣獨立的追求無須也不應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的切割上。 

 

就算李清照、杜甫、曹雪芹、羅貫中的作品都不讓自許「台灣人」的政治人物感動驕傲好了,但中國文化切除掉以後,剩下就真的會是「台灣文化」嗎? 

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多少神祇是來自於中國的歷史典故?部分政治人物即使精於算計地宣稱台灣人早沒有剩多少中國人的血統,那有可能把陳、王、張、吳這些源於中國的姓氏還給中國嗎?可不可以不要用「中國」的文字,自己去創設新文字?又可不可以不要用「閩南語」(這語言也是源自於「中國」的閩南地區),自己去編出一套新的語言發音系統? 

 

如果不行,為什麼?那是因為,文化本就是一個不可分的「歷史結果」,台灣有其傳承自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也有在台灣本土演化出的特殊歷史與文化,這二種文化特質早在時間的長河中,水乳交融在一起。要抽離中國文化以尋求台灣文化的獨立性,就如同告訴一個人,我要把你的母親(父親)的血統特徵從你的身上抽離,以單純保有你的父親(或母親)的血統一樣地不可思議。甚至可以說,這種作法,其結果反而才是一種台灣文化的消滅,因為台灣文化內孕的中國文化是一個無法被剝離的元素,強行除去的結果,適足以造成台灣文化的失根乃至覆滅。 

 

不可否認的,從短視的角度來說,去中國化的操作所帶來的「鄙中」及「仇中情結」的效果,由於可以加深兩岸人民的敵意與隔閡,一旦成功,在某方面似乎有利於台灣獨立的目標追求。但台灣人民卻得從此淪入一個失根的文化深淵之中,即使從功利面來說,由於華人文化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而日益增強,自絕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也等於自棄既有的文化優勢。 

 

最後,即使要追求政治上的台灣獨立,也不應扭曲台灣的歷史本源,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泱泱大度的包納這份既有的文化內涵,不是反而可以凸顯「台灣文化」雅納百川的恢宏氣度嗎?   

20041118自由時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chen&aid=1067686

 回應文章

Xz3336
good
2007/07/09 10:27
good,I agree with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