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9 15:04:14瀏覽1377|回應4|推薦31 | |
追求統一,非善意不為功 作者 高希均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教授暨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創辦人 陳長文為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暨台灣政治大學研究所、中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在二十一世紀,構建和平的人,才是真英雄;創造繁榮的人,才是真功臣。當前兩岸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英雄與功臣。我們在台灣尋找、在大陸尋找,到今天我們仍在尋找。在上個月底,受邀大陸方面舉辦的「兩岸關係與經貿交流」論壇後,筆者二人特別就大陸政府應如何改善兩岸關係提出看法。 面對共榮共存的全球化時代,以及大陸迅速發展的現實,筆者呼籲兩岸,要有環望世界的胸襟,並以歐盟為師,合力建構兩岸的和平繁榮新局。而這樣的願景要實現,兩岸就必須用「善意」與「同理心」來看待彼此。可惜的是,兩岸政府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都不及格。因此,筆者對大陸當局提出了幾點率直的建議。 第一,「信心」才是兩岸能夠統一的最大保證。如果,大陸當局對自己未來的政治發展、經濟發展有信心,就不必擔心統一問題。當大陸當局,有那種「台灣要統一,還得等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才行」的堅強信心時,那就是兩岸統一水到渠成的成熟時刻。以大陸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兩岸若要「統一」,所差的條件就是持續的改革,耐心的等待,以及大陸領導人運用更成熟的智慧去營造和諧的兩岸關係。 第二,將心比心,把自己想像成台灣人民。大陸當局在對台工作的個案行動上,常只想到「我要什麼」(台灣當局也是),卻很少將「台灣人民想要什麼」放入決策的思考中,這是不正確的。例如日前台灣方面在雅典進行的為台灣參加奧運加油廣告,大陸方面應將之視作正常的形象廣告,實毋須加以反對。 又如台灣的公投立法遭到大陸反對,事實上大陸的反對,不僅對阻止公投立法或反台獨沒有幫助,反而由於強硬的立場姿態,給反對中國者一個宣傳利器,製造民粹氣氛來推動中國大陸所不樂見的事情。設想,如果大陸當局對台灣公投立法的說法是:「我們尊重台灣內部的公投立法,但反對台灣進行獨立公投。」這樣不是更平易近人、合情合理?一旦人民手中的選票沾上了情緒色彩,民粹的氣氛會使得人民變得很單純:「你愈不要我怎樣,我愈要用你不喜歡的方式來證明我的自主性。」這一點,是中國大陸領導人日後應該要擁有的「遲來的智慧」。 北京把壓縮台灣的國際舞台當成對台工作的重心,也不對。比方說,像世界衛生組織等等國際組織,對台灣人民而言,加入世衛組織,重點是在於參與全球衛疫安全體系,這不是政治問題。如果大陸方面堅持政治檢驗排斥台灣進入國際社會,當然會傷害台灣人民的情感。 大陸方面何不善意的宣布:「在確認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前提認知下,大陸方面將積極協助台灣方面,以特定實體(經濟、貿易、衛生、漁業等)的身分,在合適的名稱下,加入非政治性的國際組織成為觀察員乃至於正式會員。」這樣既不違背一中原則,也對台灣人民釋出善意。況且,國際外交講的是實力,只要大陸不點頭,別說台灣加入專業性的國際組織,就算台灣「宣布獨立」,又能得到多少國家承認? 第三,大陸官方與人民對「統一」期待的一致性比台灣要高。這時,大陸方面宜表現出更柔軟的身段,體諒台灣人民以爭取認同才是。而這「柔軟身段」表面上吃虧,事實上卻會吸引更多來自台灣支持大陸的力量,包括人才、資金、技術等等,反而會壯大大陸的實力,並增加台灣人民對大陸的好感,這是促進統一的最大資本。 對此,筆者有幾個具體的作法建議。諸如:讓台灣人民在中國的法律下擁有與大陸人民同等的權利;在經貿部分,雖然兩岸並沒有簽署類似大陸與香港間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但大陸可以主動友好的宣布,台灣的人民、企業可以享有和香港一樣,在CEPA中所列的一切權利。 其他諸如兩岸三通直航等問題亦同,在大陸方面能做的部分、對台灣人民有利的部分,就主動的、片面的去實施。簡言之,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對大陸而言,包納、寬待這二千三百萬人不但不會因此失去什麼,反而可以藉以引據更多來自台灣的支持。 第四,用「一國良制」取代「一國兩制」。台灣人民要的並不是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好制度」,而是和中國大陸一樣的「好制度」。說得明白一些,台灣人民重視的其實應該是一個可以一體適用、可長可遠的優良制度,而非單獨行諸台灣的「特權」。鼓吹統一,宜先在大陸內部建立一個成熟的、穩定的、可以帶給人民最大福祉的制度,透過「良制」來取得台灣人民的真心認同,那麼兩岸統合就會容易而自然。 兩岸統一是一條漫長曲折充滿變數的路,它的起點是北京的善意。善意雖不一定帶來統一;但沒有它,則一定不可能。因此,「追求統一,非善意不為功」是筆者對兩岸政府和人民最深的期許。 2004.08.07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