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4 03:45:37瀏覽2266|回應8|推薦106 | |
感動與憐惜─古人詠五妃詩的移情作用 古人對五妃的殉節事蹟,觸景生情;表現在詩中的,除了感動以外,更轉化為憐惜。 一、連橫《臺灣詩乘‧卷二》錄范咸詠五妃詩十二首,即於詩中再三強調墓地的荒涼: 明亡已歷四十載,死節猶然為故明。荒塚有人頻下馬,真令千古氣如生。 天荒地老已無親,肯為容顏自愛身。遙望中原腸斷絕,傷心不獨是亡人。 君后相從殉社稷,虞兮未敢笑重瞳。朝廷倘使增陪祀,臣妾應教祭享同。 田妃金盌留遺穴,何似貞魂聚更奇。三百年來數忠義,五人個個是男兒。 可憐椎髻文身地,小字人傳紀載新。卻恨燕京翻泯滅,英風獨讓費宮人。 忍把童家舊誓忘,孝陵風雨怨蒼蒼。芳魂若向秦淮去,正好乘潮到故鄉。 長恨丁寧數語餘,從容猶自繫簪裾。邽西便是埋香地,三女墳應近闔閭。 封題無樹一孤岑,剩有兒童躑躅吟。豈是五丁開蜀道,卻緣望帝哭春深。 明妃無命死胡沙,青塚荒涼起暮笳。爭比冰心明似月,隔江不用怨琵琶。 壘壘荒墳在海濱,魂銷骨冷為傷神。須知不是經溝瀆,絕勝要離塚畔人。 又逢上巳北邙來,宿草新澆酒一杯。自古宮人斜畔土,清明可有紙錢灰? 十姨廟已傳訛久,參昴還應問水濱。此日官僚為表墓,五妃直可比三仁。 二、連橫《臺灣詩乘‧卷二》又錄無名氏廟壁題詩一首: 從容畢命起朝堂,五烈於今有炯光。王盡丹心妃盡節,地留青塚史留芳。 荒碑沒字蝸成篆,野廟無花草亦香。巾幗也知明大義,異方端賴肅綱常。 三、作者把心中隱藏的悲慟之情,透過詩歌具體的文字、聲音韻調,寄託在鮮明的墳墓、廟宇上,轉為憐憫、疼惜之意。原本胸中被觸發的憤恨不平、無處宣洩的苦悶,便化作關懷、慈悲的愛心了。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