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0 23:41:59瀏覽746|回應0|推薦13 | |
胡適之父胡傳(1841-1895)在光緒19年(1893)擔任「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勸民四字諭示〉:「臺東各處,土曠而沃。勸爾居民,各求富足。多開荒地,多種五穀,多養牛羊,多栽竹木。利用厚生,以資富足。毋吸鴉片,嚴禁賭博。力戒惰游,庶免窮蹙。早完錢糧,無待催促。無論民番,共敦和睦。毋相尋仇,以全族類。各安生業,各除惡俗。勉為善良,毋違特告。」(《臺灣日記與稟啟》)顯然,胡傳此諭主要在宣導如何維持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漢人與原住民的和睦相處是安居樂業的一個要件。除了文化、語言之外,還有經濟利益的衝突。族群衝突的惡化,就發生戰爭。經濟的衝突幾乎都交雜著私利,曾任噶瑪蘭通判的董正官(?-1853)作〈蘭陽雜詠:生番(廿隘防堵)〉:「海角蒼生共此生,靦然何獨戾人情。飾金怪具髑髏癖,飲血群歸鳥獸行。番割得毋忻搆禍,鐵工疑亦暗齎兵。雖言隘隘難防遍,鬼怨糜糧瞰最明。」(《全臺詩》第伍冊)「番割」發國難財,和「鐵工」販賣武器,都因私利作祟,幸災樂禍,引發族群的衝突,這可說是可惡的奸商誤國。 日治時期彰化鹿港名士洪繻(1866-1929)〈番山近事,四首〉:「慘戚內番山,籐蘿亦血斑。鏖兵深壑暗,放礮亂峰殷。逃死林箐裏,餘生雪窟間。困窮時出鬥,軍氣落兇蠻。(其一)日日起烽煙,蠻山欲觸天。軍無諸葛鼓,費有貳師錢。萬垤遭焚蟻,千峰歎站鳶。驅人牛馬走,輓運到霜巔。(其二)地絕東海東,安營僰爨中。亂山千甲坐,險道五丁攻。骸鮓蒸人甕,冤魂嘯鬼雄。合歡峰頂望,瘴雨日濛濛。(其三)五月行軍日,輜夫處處征。險踰穿大漠,役似築長城。爆石冬雷迅,危巒夏雪盈。戰雲深樹裏,悽絕鼓鼙聲。(其四)」(《全臺詩》第拾柒冊) 而不論原住民的稱呼為何,都只是一個統稱,事實上是許多分散的部落,也有住在平地的「平埔族」。歷來的統治者如果想要全面掌控,必須將其各個擊破才能達成目的。除了化整為零的優勢之外,還具有天險的屏障。臺灣的地形中間突起,形成高山與深谷。高山地區有隨時可能爆發的落石、高海拔的溫差,至今仍是登山客的威脅。曾任臺灣總督府工事部基隆支部書記的詩人永井完久,於1914年5月4日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蕃山〉:「蕃山突兀高,樹木千年茂。密集頻徂徠,棲蠻如猿狖。」原住民藏身於高山深林中,易守難攻;平日以狩獵為生,驍勇善戰,所以說是「兇蠻」。從〈番山近事,四首〉看來,此役原住民經過一番鏖戰,雖然不敵武器精良、充分補給的政府軍,造成死傷慘重,血跡斑斑;但山勢險峻,道路不通。多賴人力運輸,其艱難之狀宛如漢朝時的北伐匈奴、秦代的構築長城。可見在高山活動的原住民仍有抵抗外來敵人的條件。 奸商誤國固然可惡,但還有更可怕的是政客的操弄,日治時期採取強勢武力鎮壓原住民的政策,其實也是覬覦於豐沛的森林資源。在國際社會也有類似的情形,比如美國之介入中東戰爭,便有一種為爭取石油利益的說法。政客不顧一切,只為私利,讓人民去承受痛苦─尤其是無力反抗的弱勢族群,應該受到嚴厲譴責。日治時期洪繻(1866-1929)又作〈勦番行〉,批判日本政府對原住民的武力鎮壓:「寄言番婦莫冤啼,嗟我周黎亦靡孑。」(《全臺詩》第拾柒冊)面對強權迫害時,弱小民族尤宜站在同一陣線的。知識分子本於良心,對原住民的非人道處境往往發出不平之鳴。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