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廚房的哲學
2008/07/10 02:08:10瀏覽910|回應0|推薦3

好友Wina說了一個在大陸機場候機室的經驗,飛機誤點了,不過不是一、兩個小時,而是足足過了四個小時,是一個人能展現發呆潛能的極限,許多旅客開始鼓噪。

 

如同諸位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場面一樣──西裝筆挺的服務人員看似認真(卻束手無策)地安撫旅客,不知道哪位該死菜鳥脫口說了,「飛機不來,我們也沒辦法。」這下子激怒了老鄉親們,「沒辦法,那,」所有人都豎起耳朵,就等著那人能說出什麼了不起的解決之道,「那咱們就來打一架吧!」所有人露出失望表情,抱著速食麵紛紛走避。

 

看來咱們中國人面對事情似乎往往缺乏理性,其實人格養成與廚房有很大關係,聽起來有點鬼扯,不過這是最近採訪了「學學文」後的驚人發現,如無意外,一家人每天必去兩個地方就是廚房與廁所,換言之,也是家裡最重要的場所,西方世界看待廚房的角度,和我們大不同。

 

位於內湖的「學學文創志業」,廣義來說就是一座販賣創意的補習大樓,由台坡第二代林伯實之妻徐莉玲開辦,教授感官、設計、空間、閱讀、飲食、旅行等不同課程,包括楊照、焦雄屏、陳文茜等人都是講師名單之列,只要繳一筆為數不少的學費,就能成為其中一份子。

 

其中「飲食教室」內有一座西式廚房,中西式廚房有個很大差異,在於爐灶位置,中式爐灶面向牆壁、西式爐灶背向牆壁。這可能與烹調文化有關,中式料理多大火快炒、油炸菜餚,面牆而行似乎較能阻絕油煙。

 

不過,背牆爐灶(面向人群)好處多多,首先如家中小孩仍在牙牙學語階段,就能隨時留意小孩動向,不至因疏於照應而發生危險,偷看電視或不做功課也能隨時監控得到,小孩只能乖乖服膺在你的淫威之下。

 

有了面向人群的爐灶,來客們也能與主人一邊聊天一邊欣賞做菜的過程,做菜變得不再孤獨,而是分享。學學文創意總監林文媛說起她在國外經驗,舉辦派對在廚房做菜時,總會有不同朋友從廚房後門溜進來,有人跑來言不及意地聊上兩句,有人串場幫忙,有人只是來偷吃一點東西,這與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常說不謀而合,「餐飲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而口字型比起一字型(貼牆)的爐灶設計,先天上就多了很多與人接觸的面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樣說來,說不定廚房方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或八國聯軍都有關係。

 

餐盤的學問也大,什麼菜餚應該放在什麼盤裡,西式烤羊排放在萬字滾邊的餐盤裡就有那麼點不對勁,義大利麵裝在飯碗裡,怎麼看都像炒油麵。湯匙與碗盤的比例,也顯示出每個人的邏輯性,菜餚裝七、八分滿恰好,總該為為人為事都留點餘地,菜餚堆得尖尖,一舀就掉得滿桌都是,反而功虧一匱。火侯的掌控也考驗著一個人對於處理事情是否存有耐心、拿捏得當;甚至廚房的清掃,象徵一個人是否有始有終,還是虎頭蛇尾。我從自家廚房就看出自己早已暴露馬腳,亂七八糟堆在一起的餐具,一條天見尤憐的抹布,難怪人言孤僻、人格扭曲。

 

台灣大多數烹飪教室停留在「創業」或「家用」悲情階段,教室內日光燈還會心臟無力地閃個不停,不鏽鋼的作業台透著無限冰冷。學學文用的則是Spring 鍋具、Rosle 廚具、V&B餐盤,無論湯杓、刀具都有工藝的線條美,做菜成了享受而非勞役,另外種植迷迭香、薄荷、羅勒等香草盆栽,做菜時隨摘入菜,學的是做菜思維而非制式作法,突破傳統窠臼,就算刀工不怎麼靈光、紅蘿蔔切得歪七扭八,總之就是充滿個人風格,就是獨一無二。

 

事實也是這樣,市面上已有多得可夠你做上一百年的烹飪書、錄影帶,何必還要上烹飪課?上課不外乎學習要訣或意見分享,學學文所教授的料理均為六人份以上,而非一人份,做出的成品再由學員們分著品嚐,目的就希望能將「分享」概念傳播出去。《食物的歷史》(菲立普˙費南德茲)就提到,「一個社會如果飲宴之風盛行,而作風慷慨的人也會特別受人喜愛,永垂不朽的文明是隨飲宴而來的產物。」在家請客吃飯,是促使飲食文明發展的動力,聽起來有些神聖呢。

 

學學文還有一個具實驗性課程,就是針對忙碌上班族推出的烹飪課,課程時間二小時,採開放式教室,學員可在時間內穿梭自如,開完會後來上課或上課中途離開,都不影響對課程了解,因非傳統直線烹飪教學,老師做了三道菜,也能領略到其中一、兩道的精髓。

 

不僅烹飪教室框架在改變,學做菜的族群也在解構中,學做菜的對象不再是苦命的家庭婦女,而是很多雅痞型的男性,像許悔之、李崗、吳念真、邱復生等人都愛在家下廚宴客,做菜成了一種娛樂與品味的象徵。

 

就像很多男性在工作之餘,選擇高爾夫球、抽雪茄、喝紅酒一樣,他們領悟箇中哲學,自有一套有別於女人的理論,多半比想像中簡單,卻又不失美味,如黃春明認為「米粉是很笨的東西,餵它吃什麼它就是什麼」;邱復生傳授白斬雞作法,深受家庭主婦肯定;但這和廚師又有很大不同,廚師食譜往往不食人間煙火,如果不高深莫測一點,就好像無法區隔與一般人的不同(或者按照他們的邏輯來說,那些菜本來就很簡單啊!),端看食譜,要不就是材料不易取得,要不就是跟著食譜做,也做不出個所以然來。

 

對於學學文烹飪教室的理想化讓人贊同,不過卻仍不免憂心忡忡,理由是有名人背書加上一年三千多萬的租金,學費也水漲船高,一堂課要兩千到三千元台幣,平均都要上四堂課以上,烹飪好像成了昂貴的娛樂,看來只有金字塔頂端的精英份子能進入殿堂,不知道在不景氣陰影籠罩之下的台北,能有多少有志之士。但也無須過於悲觀,如果掌握了「分享」的概念──這或許原本就存在著的,只是未被強化,如同我們這樣的一介平民,也能一窺堂奧。

 

林文媛對於打開電視新聞,幾乎全是在八卦片段感到失望,她希望如果大家減少看電視機率,洗心革面打從做菜開始,弄上一桌菜就得找一堆人來一起吃,間接改變人際關係,把時間用來做更多好的事情;總有一天,電視一打開,全都是說他人的好話。如此說來,只要開始動手做菜,我們就肩負起改善社會風氣的神聖使命,說不定還能推動藍綠和諧、促進經濟發展,聽起來也是功德一件。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sarah1127&aid=202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