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31 09:47:09瀏覽1120|回應2|推薦25 | |
貴報10月28日《蘋論》所言實為真知灼見,本人身為資深「電視兒童」,願舉一反三,贅言數語。 劣質的台劇的確不值得保護,但台灣影視之市場較小、資金不足亦為事實;為今之計,就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將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整合運用,做出優質的節目,以維護觀眾的權益,供應好的精神食糧,並提昇國民生活品質。 我長期關注一個英國BBC的節目,台灣譯為《臥底百萬富翁》( The secret millionaire ),算是實境節目的一種,但節目企劃頗見巧思。製作單位在社會中尋找曝光率不高(也就是不容易被認出來)的企業成功人士,讓他(她)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臥底,隱藏身份—通常是假稱實習或拍記錄片—然後自行尋訪需要幫助的人或機構。一、兩個星期在同一個生活圈,以當地平民的生活水準過日子之後,企業家往往能更清楚地知道:誰是最需要幫助的人?該如何幫助他們?於是,最後一天,這個人掏出支票簿,寫了一張又一張的支票,但這些「百萬富翁」多半低調又謙虛,毫無施捨的高傲,反而感激這些人或機構,給他(她)學習的機會。這是一個一箭三鵰的好節目:需要幫助的人得到了幫助;企業家得到了回餽社會的機會;而觀眾,得到了一兩個小時的感動,以及好看的節目。這節目後來也有了美國版和澳洲版,但我還是覺得英國版的人文精神最到位。 這一類型的電視節目,相信製作費用並不會太高,最難的是節目企劃及一份悲天憫人的精神。如果電視台能製作一些這樣小成本的優質節目,再佐以精心製作的戲劇,就不用將就於低價的製作費用,委屈觀眾每天收看粗製濫造的台劇了。 同一個電視臺,有能力做出《阿不拉的三個女人》這種劇情合理、語辭優雅的本土劇(是的,此劇有補助金),如果給電視臺足夠的時間和資源的話,怎麼沒有能力製作出優質的連續劇呢?我看同一個演員,在兩齣品質不同的戲劇中,表演的品質有如天壤之別!我以為,本土演員縱有經濟壓力,但也寧願接演高品質的戲劇吧?否則又如何得到「代表作」呢? 推薦前述實境節目與戲劇交錯播出,並不是要讓本土演員沒飯吃,而是,我相信大多數的電視從業人員(包括編、導、演)都會願意好好地、慢工出細活地做出精采的作品。只要台劇品質好,身為觀眾的我們又何必追韓劇和陸劇?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不想吃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也不想收看意識形態還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劣質本土劇。請NCC不要只用「黃金時段」來支持本土劇,也拿出一些具體的辦法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