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6 23:47:06瀏覽6518|回應37|推薦141 | |
長久以來,我很容易陷入一個從小到大纏繞著我的魔咒:「要做個乖寶寶、模範生!」已經是半百的年紀,這種心理習慣還是對我影響很大。追溯起來,當然跟小時候父母(尤其是父親)對我的要求脫不了關係。 我是四個小孩中的老大,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你是老大,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樣。」有一回,參加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節目的錄影,談到「老大情結」,我把這句話說出來,全場的「老大」們紛紛點頭,同意那是從小讓人感到最有壓力、最不愉快的一句話。 但小時候的我並不知道這是壓力,我只是非常認命地去完成父母交付的任務,盡力去成為「榜樣」。當我考了九十九分而被責打的時候,我並不會怪父親,只會埋怨自己粗心大意,該校正的錯誤在檢查時沒看到。不管是功課上還是行為上,總有不「模範」的時候,以前的我從來沒辦法率性地說:「我就是這樣,沒得改!」,我會誠心誠意地懺悔,拚命地檢討反省,期許自己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 也許有些人會說:咦?我們不都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中長大的嗎?這樣的「主流價值」有什麼不好呢?坦白說,在接觸心理學這種直指人心的學問之前,我也不覺得「模範生情結」有什麼不好;就算後來開始從事助人的工作,我也不認為這些主流價值有什麼問題。我只是,日復一日地,在做那些「我應該」、「我必須」、「我一定要」做的事。 進入婚姻之後,「模範生情結」更是嚴重地影響我。不管工作有多忙、身體有多累,每天盡量開伙,至少要「三菜一湯」才像家常菜;房子不大,但一定要窗明几淨,不整潔時內疚得不得了;孩子們一定要循規蹈矩、身體健康、不惹麻煩,否則就覺得有失母職;儘管和前夫很早就沒辦法溝通了,還是「死馬當活馬醫」,想盡辦法拉近彼此的距離、扮演恩愛夫妻……;唉,父親早就不那樣盯著我了,我到底是做給誰看哪?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只能說,「習慣」真是個可怕的東西。我已經習慣去取悅每個「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不假思索地服從比我強勢的聲音,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別人有話說」。這樣的習慣支撐著我,使我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讓所有人放心;但在生活上卻是苦不堪言。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為人媳、還為人師表……,那麼多的角色,怎麼可能盡如人意?當其中某個角色「不行」了的時候,我很少指責別人,最先放不過的,就是自己。也因此,當前夫「果然」在大陸包起二奶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想像,我徹底地被打敗了! 花了兩年,寫了《終於學會愛自己—一位婚姻專家的離婚手記》,算是昭告天下,我已經結束了婚姻;從今以後,不再扮演擁有幸福婚姻的「婚姻專家」角色。然而,整理自己,後續還有很多功課,需要更多的時間,「兩年」只是個開始啊! 記得當年剛出書的時候,為了「打書」,宣傳的腳步到了某個當紅的電視綜藝節目,一向熟稔的主持人用輕鬆親切的態度和我閒談,我毫無戒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後,節目播出時,電視螢幕上一直出現的那一行標題字(訪談主題)卻微微地刺痛著我: 「婚姻失敗的婚姻專家!」 是了,如今我竟要以這樣的身份、這樣的姿態出現,才有「賣點」! 類似的情況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這幾年我接受過採訪的媒體就有:壹週刊、蘋果日報、民生報、康健雜誌、光華雜誌、美麗佳人雜誌、Cheers雜誌、今週刊、黃金七秒半、今晚哪裡有問題、于美人放電、天天星期八、新聞哇哇挖、聚焦三百六十度、爸媽囧很大……。實在太多了,有些節目已經想不起來,但共同的感受就是:每一回都要將傷口撕開,呈獻給世人看。很多人說,我的故事可以給很多人啟發,功德無量啊!但是,這對我到底有什麼好處?我要一直扮演這種「糗呆了」的角色才有人要看嗎? 終於有一次,我在錄影前跟主持人溝通:「可不可以多談一些社會現象,少談我自己的故事?」女主持人很贊同,她說:「你是專業人員,應該有你自己的深度和厚度。」可是,男主持人說:「你都出書了,還怕什麼?不談你的故事,還有什麼好談的?」 媒體總是殘酷的,你說。那麼,盡量不要接觸媒體,不就沒事了嗎?可惜,我的工作並不允許我這樣封閉自己。身為「台灣性教育學會監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這些義務職,我對媒體的熟悉經常被視為一項資產,那是我無可逃避的角色,也是我樂於付出的價值。只好給自己打氣:「怕熱,就不要進廚房」;可是,這種「非模範生」的角色,對我來說,真的有一百個不習慣,一百個不願意啊!什麼時候我才能卸下這個標籤呢? 一晃眼,距離我出書昭告天下「我離婚了!」已經七年多,媒體在遇到相關議題的時候還是會找我,我發現:這標籤很可能會跟著我一輩子,直到我的生命歷程來到另一個地方,或我的人生出現了不同的風景。 好吧!不管需要多久,我想,這旅程是我願意踏上的;不為任何人,也不為「模範生」的目標,就只為了,我自己。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