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5 02:08:20瀏覽2458|回應8|推薦82 | |
引用文章轉貼:走出憂鬱症幽谷後的美麗世界—寶貴的經驗分享 作者:子建 格友子建兄日前轉貼一文〈走出憂鬱症幽谷後的美麗世界〉,藉由一位病友分享其寶貴經驗,讓我們一窺憂鬱症的多重面貌。我在該文回應: ................................................... 這位曾經生過病的義工真了不起,令人感佩!謝謝子建兄分享這個故事。 基於專業,請容我借您寶貴的園地,說一點自己的意見:關於精神疾病的藥物,很多人持負面的看法,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很重視人體內(特別是大腦)的影響因素; 以憂鬱症來說,「血清素」是近年來最受注意的。倘若體質上有這些易於生病的因子,卻堅持不肯用藥,難免自誤,在此呼籲大家謹慎考量。 「意志堅定」、「不要想太多」都是一般人常勸憂鬱症患者的話,但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耳裡,常常成為一種壓力。「阿我就已經很努力要讓自己堅強了,你還要我怎樣? 」、「我難道不知道不要想太多?我就是沒辦法停止大腦的活動啊! 」強烈建議陪伴憂鬱症病人的親友不要講這些欠缺同理心的話,否則就「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 寫了回應之後,這幾天我一直想著,可能有不少人對憂鬱症的治療仍有許多疑慮,我應該整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分享經驗與討論。 Part-Ⅰ 他們為什麼不吃藥?一位病友的自述 我有一位至親曾經罹患憂鬱症,徵得她的同意,在此以她生病、治療的過程,做為討論之案例。(以下為其自述,紅字部分為Rachel之註解與評論。) 我在兩年前開始生病,所有的症狀完全符合每一本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憂鬱症」。當我開始就醫之後,就跟抗憂鬱的藥物展開一場長期的抗戰。 我吃的第一種抗憂鬱劑A是速效的,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但是,吃了之後會極度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接著當然就是頻尿),這對我來說非常地不方便。不過,它是所有的抗憂鬱劑裡效果最快的,我別無選擇。服用A藥之後的暈眩感剛開始的時候也讓我很害怕,一兩週之後,我的身體適應這個藥物,便減輕了;但,一天需要服藥三次,我很容易忘記,漸漸感到厭倦,便要求換一種長效的藥。 (抗憂鬱劑的種類很多,一種不合適還可以試另一種,不要太快放棄,也不用急著換醫生。) 很意外的是醫師口中很不錯的B藥對我幾乎沒有一點效果,大約吃了兩個星期,我的情緒仍舊低盪,於是馬上換成最負盛名的C藥。C藥果然神奇,能夠很快地讓我出門工作,維持日常功能;問題是,因為要讓工作情緒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那種劑量的藥物總是讓我夜裡很難入眠。不管白天的工作多累,或前幾天累積的「睡眠債」有多麼沈重,不能睡就是不能睡!經過一陣子作息的紊亂,我曾經在疲憊而清醒的夜晚,寫下一封憤怒的電子信給所有好友;也就在那個時候,我第一次有了想停藥的念頭。 (當憂鬱症狀改善後,往往是藥物的副作用讓人不想繼續服藥,這時務必要跟醫師討論,不要因為副作用而自行停藥。) 我在回診時跟我的醫師商量,醫師說,藥物不能停,睡眠的問題可以用安眠鎮定劑來處理。我非常配合地試用了D、E、F、G等等,數不清的安眠藥,有些藥物對我毫無功效,有些又會讓我第二天醒來後仍舊昏沈沈、無法工作。試了又試,最後,連我那十分有耐心的年輕主治醫師都投降了:「我真的拿你的睡眠沒辦法。」從此,我只好放棄了。晚上不再服用任何助眠劑,能睡的時候就睡,睡不著的時候就認命地做別的事。床頭堆滿了睡不著時可以看的書,可是,往往也沒心情看。長期的睡眠不足,真是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箇中滋味或許只有同病相憐者能夠體會。 (在對抗疾病與藥物的副作用時,可能也需要調整生活形態。這些,都可以和親近的家人或心理師討論。) 吃一種藥來抑制症狀,然後吃另一種藥來平衡那種藥所帶來的副作用,這好像是醫界最常採用、最理所當然的做法。一般說來,當醫師開出處方的時候,病人很少質疑這種藥物是否無可取代;而,為了減輕疾病的症狀,患者通常願意忍受所有的副作用。可是,一旦症狀略微緩解,病人很快就會進入「吃藥才能好起來」和「吃藥會有副作用」的衝突裡。萬一碰到忙碌又權威的醫師,根本沒時間聽病人訴說心裡的種種掙扎,只塞給病人一句:「你乖乖吃藥就對了!」——或許在當下病人無法反駁醫師,但,心裡的不平衡沒有得到紓解,緊接著很可能就是對藥物的抗拒。 (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中,很少有醫師能夠耐著性子回答病人的所有問題;也因此,病人抗拒藥物、看了病卻不吃藥的所在多有。這一點可以提供給醫護人員做參考。) 我在這兩年裡除了服用抗憂鬱劑之外,還積極地運動、認真地工作,也找了信賴的心理師進行諮商;種種努力無非是希望早日脫離「憂鬱」的魔掌。於是,每當狀況不錯的時候,我總是會要求醫師答應我減藥或停藥;不過,醫師很少同意。他沒有多費口舌解釋為何憂鬱症狀改善了卻仍須繼續服藥,只是經常質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排斥藥物?」——老實說,每次聽到這種質問,我都覺得很委屈。 (很顯然地,這位醫師的「同理心」不及格,需要重修!) 我認為,沒有人喜歡天天吃藥。 經年累月地吃藥,給人一種「失能」的感覺。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生活不能由自己掌握,而要由那些小小的藥丸來做主。 (這幾句話,是病人發自內心的吶喊,令人動容!) 到底是不是大腦的血清素不足,誰都不敢說;會不會是荷爾蒙搞的鬼?更年期提早報到了嗎?會是甲狀腺的問題嗎?還是缺乏某種維生素?……我閱讀的資訊愈多,就愈覺得困惑:「繼續吃藥,似乎永無止境的吃藥,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收集資料當然是好的,但若產生困惑,不妨暫停搜尋,與專業人員討論。) 因為復發過幾次,我吃C藥已經兩年了,從每天一顆半到現在的每天三顆。我真的不懂:一樣的體質,一樣的我,以前一顆半就能讓我維持起碼的功能,為什麼現在需要增加到三顆?這是不是表示我的病情又加重了一倍?我並沒有不遵從醫囑啊!我已經擁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了呀!為什麼我的憂鬱症還會復發?當我已經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後,接下來我又該怎麼辦?難道我終生都要與這個疾病共舞嗎?……我相信這些疑惑足以讓一個人心生憤怒、絕望,最後寧願放棄所有的努力或治療,決定自尋解脫。說真的,包括張國榮在內,這幾位病友縱身一跳時的心情,我完全能夠體會。 (治療中的病人常有滿腹疑惑,不只是周遭的親友會失去耐心,有時連病人自己也會不耐煩起來。倘若您自己或親友是憂鬱症病患,請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心急。) Part-Ⅱ 憂鬱症的治療-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取材自台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頁「 認識憂鬱症」單元) 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般而言,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之久,也有慢性化的可能,因此積極的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二: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一、抗憂鬱劑: 現代的抗憂鬱劑發展快速,已較以前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在療效的部分,則可同時幫助憂鬱症狀的解除及預防後續的復發,且效果顯著。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統計,約50% -75 %憂鬱症的病人對抗鬱劑有好的反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抗憂鬱劑雖然很有效,但也並非魔棒一揮即能帶走你的憂鬱症。使用藥物改善你的症狀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在起初的幾天,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睡眠、改善胃口及保持心情鎮靜,有時也許會讓人覺得很虛弱疲倦。規則服藥約3~4週才見成效,約在1至2 週後,鎮靜作用會轉而有助於增加敏銳度與提振精神。 藥物通常約需八週左右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之後建議再服六個月。所以接受藥物治療不應期望在短時間感受到藥物的效果。一般在臨床上看到抗憂鬱劑反應不佳的情況,常是由於未按醫師指示服用足夠的劑量,或治療時間太短所致。因此,務必耐心服藥切忌操之過急。 另外,為了防範未來症狀的復發,即使已覺得自己的症狀緩解時,亦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除了發作頻率高或憂鬱症狀出現時有嚴重自殺意念或明顯的功能障礙者外,大部分的人不需終身服用抗憂鬱劑。而且抗憂鬱劑不會成癮(注),不必擔心。 二、心理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的派別不少,而在憂鬱症的治療部分,向大家介紹下列三個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無望等負面想法,而這些負面想法使得患者情緒更形低落,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就在協助病患能自我覺察其負面思考,並能發展出其他可能的正向、有彈性的想法,練習新的認知後之行為反應,進而達到享受人生的目標。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其人格特質而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動時倍感壓力使情緒陷入低潮。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止於改善憂鬱症狀,更著重於整個人格結構的改善,以提高病患在人際互動中的信任感、親密感和調適能力;並增進病患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藉著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目前的影響來促進自我覺察及調適,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人際衝突而痛苦不已。而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來學習社交技巧,增進溝通能力,減少人際互動不良產生之壓力,並避免憂鬱症狀引發的人際障礙。 Part-Ⅲ 關於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節錄自松德診所身心科林耿立醫師所撰〈對付憂鬱症,你找對治療方法了嗎?簡介用藥〉)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括調整生活作息、運動、飲食、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如光照治療或斷眠療法等等。藥物治療是用來改變腦部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主要使用抗憂鬱劑,搭配抗焦慮藥物及助眠劑來改善不適。 憂鬱症通常不只有單一起因,因此在治療上必須由精神科專科醫師針對病患的個別狀況診斷,並處方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目前所有選擇中,藥物治療為最重要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使用藥物治療憂鬱症往往有顯著的成效,而一個療程需要持續用藥一段時間以上才能完整治療憂鬱症,並預防復發。 抗憂鬱症的藥物約在1950年代開始發展,第一類在治療憂鬱症有顯著廣泛成效的藥物為三環抗憂鬱劑,這類藥物主要是作用在抑制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回收至神經突觸前的神經末稍,如此可以提高這些傳導物質於突觸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療憂鬱狀態的症狀。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是近來廣受注意的主流抗憂鬱藥物。此類藥物選擇性的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而不抑制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優點在於具有與三環抗憂鬱劑相同的良好療效,且不容易發生副作用。 新一型的抗憂鬱藥物為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同時增加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的量,改善憂鬱症狀有極好的療效,臨床上作用似乎也比較好一點。近幾年抗憂鬱症的新藥選擇很多,能協助憂鬱症患者改善疾病帶來種種不適的症狀,對於減低患者的慢性疼痛也有一些效果。 與舊藥物相比,這些新一代抗憂鬱藥物的臨床反應相當不錯,且副作用也小,無論是初次發作或憂鬱症狀復發的病患都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所謂「新型」的抗憂鬱劑不見得就比「舊型」的藥好,我就看過用新型藥物無效,反而用舊型藥物奏效的案例。) 研究上或是臨床經驗都指出,相對於其他治療方式,抗憂鬱藥物對絕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來說,都是對抗病魔的最主要利器。 Part-Ⅳ 建議與呼籲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意志堅定一點」、「不要想太多」都是一般人常勸憂鬱症患者的話,但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耳裡,經常會成為一種壓力。強烈建議陪伴憂鬱症病人的親友,避免說這些欠缺同理心的話,否則非但幫不了憂鬱症患者,反而會使病人承受更大的壓力。 我也希望有機會接觸憂鬱病患的親友們與醫護人員,不要輕率地責備病人不配合藥物治療,而要深入地瞭解「病人心裡的痛苦是什麼?」、「他(她)為什麼不吃藥?」……,這樣,才算真正地幫助了走在死亡鋼索邊的憂鬱病人。 我衷心地為每一個正在受苦的靈魂感謝你! (注):抗憂鬱藥物通常不容易成癮,反倒是「助眠劑」(就是俗稱的「安眠藥」)容易上癮,請不要任意增加藥量。務必在醫師的醫囑下小心服用。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