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4 06:36:01瀏覽4321|回應14|推薦94 | |
應《張老師月刊》之邀寫了篇應景的文章,特別轉貼於此,與格友分享。受限於篇幅,此文經編輯刪節之版本已刊登於剛上市之二月號雜誌,這裡呈現的是一字未刪的原稿。 農曆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許多人盼了一整年才等到這個可以休息很久的長假,但也有不少人想到這個日子就覺得頭痛,特別是平日負責照顧家人的主婦們,幾乎是以「度日如年」的心情熬過這個假期。我聽過幾個很典型的故事: 甲女士是位忙碌的職業婦女,除了在大學的教職,她還正在拚搏自己的升等論文,先生在另一所大學任教,還擔任行政職,忙碌的情形和她不相上下,平日會跟她一起照顧孩子們,但一到農曆新年,先生一回到父母家,那模樣彷彿婚前的單身兒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平日會做的「照顧小孩」,做起來都有些不情不願。反觀甲女士,到了公公婆婆家豈止戰戰兢兢,一舉一動都格外小心,也不太敢使喚先生幫忙,整天在廚房裡切切洗洗,還要擔心自己做事的方式不中公婆的意。好不容易熬到年初二,以為先生會願意陪著回娘家,先生竟然和公婆異口同聲地說:「反正假期這麼長,最後兩天再回娘家好了。」甲女士當場沒作聲,強忍著淚水,照樣在廚房張羅大姑、小姑們回娘家要吃的東西,這時,婆婆進廚房看到她切的某樣菜,只不過說了一句:「這個菜怎麼能夠這樣切呢?你不知道要切絲嗎?」她當場崩潰、跑進房間痛哭一場……。 乙女士仍然單身,是家中唯一陪伴著父母的小孩,哥哥和弟弟都結婚另組家庭了,平時住在外縣市,很少回家探望父母,只有過年時會帶著妻小回來,享受天倫之樂。平日只有乙女士和父母,公寓雖小,三個人住還挺寬敞的;但哥哥和弟弟兩家人都回來時,家裡的人口密度陡升,處處不便。爸爸媽媽不肯讓兒子們去住旅館,堅持要兒孫們住在家裡,乙女士只好把房間讓出來給弟弟一家住,哥哥一家就擠在平日當成儲藏室的客房。在年假期間,乙女士總要等大家都進房睡覺了,才能在沙發上躺下來;這還不打緊,一群人要排隊上廁所、洗澡,簡直就是一場夢魘!父母親平日習慣了乙女士的照顧,不管做什麼都要找她;哥哥嫂嫂弟弟弟婦都是客人,家中物品放在何處、如何使用也只能問她,結果乙女士在農曆新年長假比平日還忙,每天數著日子:「還有多久可以收假開始上班啊?」 丙女士已經離婚,兩個孩子年紀都不小了,會在過農曆年的時候問她:「你確定你一個人過年沒問題嗎?我們可以留下來陪你啊!」丙女士都會強顏說:「沒問題啦。你阿公阿嬤盼你們回去,還是回去吧!再說,說不定今年你們還拿得到壓歲錢喔!」兩個孩子走了之後,丙女士開始看著電視上超難看的「賀歲節目」和過年前特別去買的書過日子,家裡顯得非常冷清。丙女士曾經探詢過娘家是否歡迎她回去過年,但父母親面有難色:「習俗上聽說這樣不太好耶!妳年初二再回來好不好?」丙女士一氣之下乾脆連年初二都不回去,騙父母說自己跟團出國旅遊,整個年假都不在家。好不容易,丙女士盼到兒女從阿公阿嬤家回來,年假也快結束了……。 ※※※※※※※※※※※※※※※※※※※※※※※※※※ 上面說的三個例子剛巧都是女性,這也說明了傳統的節日在華人的社會似乎都對男性比較有利;而從二十世紀才剛剛開始擁有多重角色(妻子、母親、職業婦女)的女性,在傳統節日要受到的考驗比男性多得多。 傳統的農曆年假確實不同於平時,那麼,面對種種焦慮和各種因為年節才有的狀況,有哪些可以調整或緩解的方法呢?以下是我的建議: 首先,建議盡早做好過年的規劃。一般人想到「過年」,只想到要提早買車票或機票,其實「準備好心情」更重要。單獨過年的人固然要做好心理準備,回到父母家過年的人更是要以「一級戰備」的狀態考量各種情形,不能指望用見招拆招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到婆家打算要住幾天?過年時期各地交通壅塞嚴重,有沒有可能提前或延後出發以避開人潮?又如:公婆家中空間不足,一住好多天會造成困擾和不便,可不可以提前預定旅館或民宿,或跟家裡空間比較寬敞的親友商借暫住幾天?也許節儉的父母不會喜歡這種安排,但只要每天勤快地探望父母、共同進餐或出遊,父母的失落感就會漸漸減少,甚至會欣賞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安排。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感」,這在心理學的實驗中是可以找到証據的:實驗室中的白老鼠在「鼠口密度」提高之後,不僅攻擊性會增高,甚至還會互相廝殺,死亡率大增;而人類在身體界線被侵犯時,也會有相同的反應。想想看,花幾天的旅館費換來一整年親友間的祥和氣氛,這實在太划算了,這種錢實在不應該省啊! 不管你(妳)另組家庭多少年,回到原生家庭固然感覺溫馨,但無論是跟父母還是跟手足之間的互動都會不一樣,建議夫妻提早討論這些,預作準備。例如:「嫂嫂做了這麼多年不孕症治療,好不容易懷孕了,今年要請妳辛苦一點,多分擔一些廚房裡的活兒。」、「我媽比較傳統,她就是看不慣兒子下廚,請妳委屈幾天,晚上我幫妳按摩,補償妳囉!」、「我知道妳不喜歡看鄉土劇,不過我爸我媽都很愛,吃過飯就陪他們看一下好嗎?」……。諸如此類,提前討論這些「狀況題」能夠讓人心裡篤定,碰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比較有能力一笑置之,甚至交換會心一笑:「哈,我們早就料到了!」 前面提到夫妻共同做好心理準備,這當然是在理想的狀態下最好的安排;萬一夫妻平日就相處得不好,根本已經離心離德,這時要如何取得共識就是個難題了。因此,過年前的準備還包括:早一點把家庭中的重要矛盾處理好。假如夫妻之間有衝突,最好在過年之前就解決,免得回到父母家壓力更大,不慎引爆之後更傷父母的心。年節團聚的歡樂可能加倍,壓力也可能倍增,平日沒解決的問題在此刻更容易被放大。例如:先生覺得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很放鬆、很有安全感,吵起架來更加理直氣壯;太太覺得在公公婆婆家動輒得咎、孤軍奮戰,吵起架來格外委屈;假如公婆急著介入調停,婚姻的問題很容易演變為一場姻親的混戰,衝突和傷痕可能都會擴大,甚至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假如夫妻之間沒有問題,但姻親間平日就有嫌隙,最好也能在年節之前修好,免得在年假期間「短兵相接」,爆發更大的衝突。例如:曾經跟妯娌有過口角的,事前可以打個電話關心問候,化解彼此間的誤解或衝突;倘若有過婆媳紛爭或翁婿之間不愉快的,可以特別為對方預備精心的禮物,送出友好的訊息……,這些努力都能為即將到來的相聚做好準備,是很值得下的功夫。 已經很多年了,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每到農曆年前,婚姻諮商的個案便會增多。很多人平日不覺得夫妻之間的爭執需要處理,直到過年前聽另一半撂下狠話說:「要回去你自己回去,我不回去喔!」擔心父母詢問,才急著來做婚姻諮商。事實上,靠幾次應急式的晤談要解決問題根本不是辦法,婚姻諮商當然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解決夫妻之間長期累積的問題。 第三個要提醒的心情準備是:不要比較。親友團聚時互道近況,往往免不了會有一些資訊呈現:薪水啦、年終獎金啦、房子啦、汽車啦,甚至孩子就讀的學校、所從事的工作,都可能成為炫耀的項目。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兄弟姊妹來自相同的原生家庭,基本的條件差不多,「成就」卻有所不同,讓人更難平衡。我要提醒的是,過年時親友大團圓,聽到親友報告喜訊好事,真心為他(她)高興就好,不必自慚形穢;聽見親友報憂訴苦,誠懇傾聽為佳,不要落井下石、幸災樂禍。人生的路還很長,一時的富貴榮譽真的不算什麼,你看政壇上多少金童玉女如今身陷囹圄,不是最佳例證?一時的失意失志也沒有關係,總還有從谷底翻身而起的機會;只要抱持著這樣的心態,不去和親友比較,自然可以舒坦自在。 有時候我會看見過年期間兄弟姊妹所比較的是「陳年」的議題,例如:爸媽比較疼誰?這其實是成長過程中的傷痛,你可能以為自己早就釋懷了,甚至已經「化悲憤為力量」,表現得更好;平常日子這些傷痛不會浮現,但過年時的團聚,號稱「沒大沒小」的歡樂氣氛,打打小牌、敘說童年往事等等,很容易把這些童年時的創傷勾出來。假如你也有這種情結,不妨用「成年」的眼光來看那個「內心的小孩」,利用這樣的場景一笑泯恩仇、讓自己真正釋懷。前面所說的「受傷的內在兒童」是完形心理學派最擅長處理的,倘若你意識到自己有類似的議題,不妨在過年之前安排數次個別諮商,預做處理。照我來看,過年之前安排幾次心理諮商、談談過年時可能會遭遇的種種問題,可能是比雞鴨魚肉更重要的「年貨」喔!最後,我要對獨自過年的人喊話:一個人也可以好好地過年。這時最不需要的就是自悲自憐,而要淡化「過年」的傳統意義,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長假就好。不妨安排自己做平日就喜歡做的事,泡湯啦,按摩啦、看電影啦,充實地過每一天,好好放鬆自己。心理學家都同意,凡事只要看到積極面,失落感就會大幅減低。一個人過年儘管缺少團聚的熱鬧,卻有著難得的清靜和悠閒,只要轉個念,一個人過年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淒涼啦! 我自己在十幾年前恢復單身之後,農曆過年就成了我最期待的假期。平日忙得沒時間讀的書、沒時間欣賞的電影DVD,這時終於有時間慢慢享受了;倘若不喜歡「一個人」的孤單,就約幾個朋友出來吃吃喝喝,就像平常在放假日那樣,一個星期的長假一轉眼就過去了。有時甚至可以安排遠行的旅遊計畫,那種情況下你就會嫌年假不夠長囉! 總之,年節長假的確是個「非常時期」,但只要做好了心理準備,家人之間更有同理心、比平常更體貼,安然度過絕對不是問題。倘若你忙碌了一年,還沒來得及想想這個年要怎麼「過」,不妨趁現在好好地想一想喔!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