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31 03:20:41瀏覽2107|回應0|推薦17 | |
上圖摘自行政院原民委員會網站 引用文章: 原聲音樂學校 培育部落菁英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2.01.30 03:43 a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866728.shtml#ixzz1kwsB7MuV 第一所原住民音樂學校「原聲音樂學校」,位於玉山山麓。每逢周末,來自信義鄉十多個部落的布農族小朋友齊聚在東埔國小,遠從台北趕赴來為他們上課的老師,有漢人,還有老外。 雖然名為「音樂學校」,這所由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成立的體制外假日住宿學校,學的不只是音樂。學習課程涵蓋了語文閱讀、數學、英語及藝術人文教育等,為「發掘並培育原住民菁英人才;成為部落典範,並回饋造福部落」。 原聲協會理事長阿貫( Akuan ),原是建中老師。她笑稱,五十五歲退休時,被昔日的學生「逼迫」退而不休,寫下了籌組協會的提案。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十多年來籌組合唱團、培育原住民菁英的夢想,感動了她。原聲學校的宗旨不是為音樂,也不為表演,而是「教育第一」。他們想「抓住最前端原住民菁英」,為部落培育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等,進而回饋部落。 如今,這所體制外學校從一個部落,繁衍到十多個部落;參與的學童也增加為八、九十名。學童雖因交通等外在環境變數時而增減,許多不利的因素也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他們依舊希望,原聲音樂學校能盡快成為實體學校,透過課業輔導和合唱練習,培育部落菁英和典範,也讓世界聽見玉山的聲音。 # 本文: 每天都因閱讀產生許多想法,即使是大年初一。春節過後「在家上班」第一天,閱得這篇新聞,雖因規劃一年半的「博愛計畫」必須提出了,既有所感,又可作為說帖之一部份,就以個人筆記的形式開春吧! 差點忽略了將原民文化保存,明列為「博愛園區文化使命」之一,這也是我求計畫週到,恐有所失,必須每天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思考、筆記的原因。今天進一步想到,原民文化保存的工作需要納入「中山完全技職學校」的教育體系,成立「原住民文化班、系、所」。 引用文章中,「原聲音樂學校」若仍在東埔國小施教,不論政府或公益團體、熱心人士如何支持,畢竟鞭長莫及,資源缺乏,不久後恐將夭折,至少事倍功半,所及者小。「博愛園區」的「中山完全技職學校」,招生對象中,宜納入原住民 14 族的國小至國三學生(配合 12 年國教,亦可將入學年齡下修),以相當比例選優入校集中培訓。其餘在原鄉之學子,亦本諸園區使命,協助在地教育,置重點在體育、音樂、原民生活及文物保存這三項,並予後續選優至園區集訓的機會。 按照「中山完全技職學校」所訂學生家長陪讀辦法,一等親之長上中,至少一人至多二人須進住園區陪讀,由園區安排工作,工作內容除了園區服務或其本身專長適用者,能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呈現,製造生活用品供展示、出售為優先。寒暑假時,補助學子返鄉交通費、生活費,大部分假期必須住在原鄉;「原住民文化班、系、所」關於原民文化的師資優聘。 引用文章中,致力培育原住民的精英去當「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這一點固然不錯,但是如何擴大培育原住民人才,並置重點在搶救原民文化,側重各族語文、音樂及生活方式之保存,應為至道。當然,這個夢要有「博愛園區」這條「阿凡達龍」,才可能去想、去實現。 落實這項工作,可在園區已規劃之「國際民族村台灣原住民區」,聘請各族之元老等族人進住,遵循原民生活方式,併入園區觀光之經營、管理。並致力發揮原民稟賦,優先導向音樂、體育,或尊重性向進入其它技職領域,也可循一般大學教育體制求學,似不必侷限在培育「精英」去當「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才能「成為部落典範,並回饋造福部落」。宜以擴大原民菁英教育,兼及在鄉教育,並以原民文化、族群之保存(同族通婚有禮遇)優先。我對努力中的先行者在此仍表敬意,並盼未來有機會請益。 「原住民文化班、系、所」的學生,比照園區培訓優秀體育人才回饋辦法,約定未來相當年限內之收入,相當比例回饋「博愛基金」之「原住民基金目」,並依循約定之方式回歸原鄉,例如年輕時每年返鄉服務若干時期,隨年歲增長而增加,達若干年齡須定居原鄉終老為原則。留在原鄉耕作生活者更需關照。 如何保存原住民文化?我想最重要的是尊重,誠心的尊重,就會積極想出辦法,讓原民文化儘可能呈現,精采的流傳下去。這是我的諸多夢想之一,要實現這些夢想,必須將困難度化為成功因素。電影「阿凡達」賣座,也不過是運用影視科技,把中國「龍」具象化、動畫,結合科幻與傳統、地球與外星,將愛情故事重新編造,也成功提出了人類追求科技之餘,必須謙卑的警示。 夢想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博愛計畫」裏有好多可愛的「阿凡達龍」。當「中山完全技職學校」成立時,國人會警醒,技職教育對青年就業、創業與前途,國家產業及人才基礎,創造多元經濟活力的重要。因此也對李遠哲外行人領導教改,閹割了技職教育的罪過予以譴責,引為戒惕。 當「國際民族村」成立時,遊客會看到中國文化主張「世界大同」的態樣,體認到國父 當「原住民文化班、系、所」成立時,那些口口聲聲喊著「愛台灣」,卻操弄著閩南語,仗勢 7 5 %的大邊西瓜,不惜 製造對立,抵銷國力,趁亂牟取政權,實則遂其貪腐分贓的邪惡徒眾;或是狂喊「台灣加油」「台灣夢」,或是賣弄幾句客家話,企圖騙取選票的投機政客,該自省既非「正港的台灣人」也不是客家人,而對蔣經國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重新追求共同的體認,對「我是民主自由的中國人」,懂得自尊自豪,從而產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使命感、自信心。 有識者一再大聲疾呼要重視技職教育,「這所由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成立的體制外假日住宿學校」,道出了長年存在的教育體制僵化,官僚的疏懶怠惰。現在,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將接任教育部長,資歷顯示他都在大學教育領域發展,希望他能注重技職教育重新紮根,但是絕非重循舊路,對每一個致力創新的學制或機構,盼予法規鬆綁,積極輔導而非嚴加管制。 延伸閱讀 短評-產業要升級 先救技職教育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020800548.html 2012-02-08 01:02 旺報 【本報訊】 失業現象依然嚴重,但最近宏碁、華碩、仁寶、聯發科、和碩等重量級科技大廠透過台北市電腦公會徵才,結果4500人的缺口只招到100多人,顯示台灣人才供需嚴重失衡,尤其基層技術人才供應更是不足。台灣要發展新一代產業,必須從教育政策解決人才斷鏈現狀。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曾經培養無數工業人才,成就台灣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榮景,但當技職院校學生只為升學而拚命補習,老師只求達到SCI、SSCI標準,專注取得研究專案而偏棄教學時,人才斷鏈就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障礙。人力銀行調查,技職生選讀高職原因,「一般大學學歷沒價值,想有一技之長」、「依成績填選」、「市場需要技術工作者」占大宗,對念書沒興趣,想早進職場者也不少。但進入技職體系後,面對走錯方向的技職教育體系,卻有高達7成1的人想升學轉業,或從事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技職教育已無法提供足夠技術人才滿足產業界的需求。 新任教長出身高教體系,但他必須重視技職教育,必須調整技職教師核心能力的評估標準,讓熱衷教學的老師不再被評鑑制度犧牲;配置技職體系教育資源也要以滿足產學需求,非學術成就為標準。 許多年輕人成長於優渥舒適的大環境,受到家庭很好的照顧,也是基層技術人力供應不足另一項重要原因。台灣應該打開大門,容納技術移民,開放技職學校招收大陸學生,學成後允許在台灣工作,應該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