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4 07:05:56瀏覽689|回應0|推薦11 | |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您正在都市中心的一處公園散步,不知不覺地發現公園裡有好多個洞窟,走進其中洞窟中,好奇的心引領著您再繼續往前走,竟然發現有人在這兒演歌劇,洞窟的迴音讓歌聲更有穿透力,並隨著洞窟傳散出去,猶如同在夢境之中觀看一場歌劇…
這不是夢境,而是二○一三年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所要帶給台灣人、甚至世界的人們,前所未有、絕對驚艷的空間經驗。這種不知不覺、有意無意中發掘新事物、新的感受的過程,正是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想要在台中市形塑的一種都市生活的感覺;於是,伊東豊雄是以「聲音的涵洞」的概念、超越性手法來呈現這座大型都市的表演藝術殿堂,並稱它為「壺中居」。
正是以「壺中居」的競圖,伊東豊雄在二○○五年底打敗他在國際競圖賽中宿敵札哈.哈蒂(Zaha Hadid),獲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六位評審全票認同,拿下這個案子。當時的評審之一、台北大學都市計畫所教授郭肇立說,「這是戰後,台灣首座真正的前衛建築。」另一位評審、康乃爾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莫斯塔法維(Mohsen Mostafavi)表示,他從未見過風格如此強烈的嶄新設計,世上的歌劇院都非常具有紀念性,而伊東的手法卻能兼具歡愉又不失其紀念性,他認為,「這座建築物將是世界地圖上最重要的標記之一。」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日本當代新建築的熱潮中,除了台灣民眾熟悉的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極簡風格外,當二○○九年高雄世運主場館優雅蜿蜒出現在台灣民眾眼前,這座螺旋連續體構造彷彿有著自己生命,讓所有人摒氣凝息、眼睛一亮,台灣終有一座足以與北京鳥巢媲美的世界級體育館場。
這座建築正出於與安藤忠雄齊名、同年生的伊東豊雄之手,也是伊東在台灣首座完成建築物。事實上,伊東自二○○五年便與台灣結下緣分,連續贏得台灣幾個重大建築競圖案,並在台灣北、中、南三大城市展開一連串的前衛建築冒險之旅,吹起生機盎然、自然融合的伊東新建築風潮,伊東建築以其特有流動性與生命力,將改變台灣城市地景與面貌。
伊東建築創作的最大魅力,在於他賦予建築有機的生命,並且很自然地融合周遭人們活動與生活環境,他的建築概念取擷於大自然,透過建築,形塑充滿著大自然詩意的都市風貌,他說,「做建築不是要做一個突兀或是非得要做什麼地標性的,做一個建築創作就像投一個石頭到水面去,產生波紋,很柔和地,跟周遭發生很詩意的關係,」伊東也相信,透過此種方式,建築將會改變都市生活的內容。
因此,當他感受到高雄耀眼的陽光與有熱帶風情的綠意,這樣生活形態啟發了伊東新建築。一般體育館是同心圓密閉空間,但伊東將高雄世運主場館規畫成開放的空間,屋頂都是太陽能板作成,這麼一來,屋頂就像一棵大樹,為下面的人撐起樹蔭,陽光和微風也會自然地透進來,就好像南部民眾熱情與親切溫馴地吹拂人們的臉脥般似的;伊東大膽採用建築界未層使用的螺旋連續體構造,靈感來自於貝殼,他說,「螺旋東西自然界中隨處可見,比如貝殼,貝殼之所以成螺旋狀,那是牠持續成長的證明。」於是,螺旋造形的世運主場館宛如一尾巨龍,而且在伊東巧思下,巨龍是呈現C字型,而非封閉椭圓形,開口,代表著將積極迎接城市生活。
因此,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變成「壺中居」。對伊東來說,如果將整個世界比喻為一條河流,當下的建築就如同是插在河流裡的木樁一樣,木樁的內部與河流完全不具關係性,而伊東想做的建築就像是河流裡漩渦般的場所,它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同時也是完全融合在河流的流動當中。人們就是河流,從四面八方流入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所在的漩渦,一切是如此自然且融合在一塊。
每當說起壺中居,伊東臉上也會流露出和諧的線條,他曾說,「只要台中案可以完成,那麼自己也就可以無遺憾地引退、告別建築生涯。」由此可見,台中案對伊東建築生涯中占有獨特意義。
伊東在台灣第三個案子是台大社科學院院館,位在主建築前開放空間的圖書館棟,是伊東表現的重點,此為一樓高
伊東建築充滿著來自大自然的意象,並且對於建築與周遭環境發生關係的過程中,伊東發揮許多巧思。例如他一九八六年的作品「橫濱風之塔」,是日本國鐵橫濱線地下街通風口,伊東運用巧思,其夜間照明會依據噪音、風速等外在環境而變化;在二○○一年完成仙台媒體中心,是仙台市民圖書館,伊東大膽將建築將建築外觀採用透明玻璃拚接,並能清楚看見裡面如海草般不規則的管狀樑柱,稱之為「有機的管元素」,使得原本堅硬的建築,變成如水族箱一般柔軟,因此媒體稱伊東建築為「軟建築」,仙台媒體中心這獨特建築讓伊東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
的確,對伊東來說,建築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有機體」;他相信,「二十世紀建築是作為獨立機能體而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起一種連續性,不僅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生態相協調的…」
伊東新建築風格的形成與他幼年生長環境有關,伊東小時候住在日本長野縣諏訪湖,「我小時候住在山裡面,家裡對著一個湖,湖周圍有山包圍著,我創作建築時會用那些曲線,」他接著問:「為什麼要用曲線?」,「因為有別於直線,曲線有點凹之處庇護的感覺,而相反側則會有拒絕的味道在。」伊東言談中,俯拾所及都是大自然界中發生的印象、景物。
有趣的是,少年時代伊東著迷於棒球,在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時候,伊東打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進入東大文學院這類較輕鬆的科系,如此一來他就可以繼續打棒球了,沒想到意外落榜;在補習班準備重考期間,伊東放棄了棒球,隔年考進了東京大學理學院,之後選擇就讀建築系。
伊東成為一代宗師之前、伊東新建築風格形成,有著極為漫長追尋過程。東大畢業後,進入菊竹清訓事務所修習,這段期間他苦思建築的意義;三年後,伊東決定離開事務所,受限於當時日本大環境,無可奈何情況下,伊東在一九七一年成立自己事務所,三十歲的伊東決心脫離於當時主流的建築風格,開啟了自我風格追尋之旅。
那時候的日本社會,大學學運席捲各地,國家級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在未達到原先預期之下落幕,使得一九六○年代懷抱的未來都市夢想急遽萎縮,伊東在此氣圍下開始了他的創作,那時只有兩、三個人的事務所幾乎沒有什麼案子可做,都是靠親友的小住宅案接濟渡日,在那沈悶年代,伊東和安藤忠雄等年輕一輩的建築師被稱為「和平的野武士」,回想年輕困頓、漂泊歲月,伊東說,「年輕時有一群同好,對設計有熱情,但為什麼總是沒人來找我們?好像被拒絕於主流社會之外,漂泊的劍客的感覺;我們希望自己武藝高強而能改變社會。」
野武士漂泊很長一段時間,直至日本泡沫經濟最頂點的一九八○年代後期,伊東風格才有了舞台,「橫濱風之塔」、「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誕生,伊東建築嶄露頭角。「說我從事建築四十年,其實有二十年幾乎沒有案子可做,真正做建築只有二十年!」伊東帶著謙沖語氣、又有點自嘲地笑說著,「現在,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好像算是進入了主流社會當中,我仍持續希望自己建築能對社會派得上用場,能改變一些事,」這點和伊東年輕時野武士精神是一樣地。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建築家伊東豊雄》作者謝宗哲觀察,年漸老邁的伊東仍舊每天全力以赴地為探索新建築而奔跑,且從未停止他持續追尋的腳步,這是伊東永遠前衛的理由,也是身為建築家最動人的姿態。
未完,待續
(全文已於2010年7月刊登於《非凡新聞周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