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與我的人生 (六)
2008/05/31 11:40:55瀏覽758|回應2|推薦18

當初到BC省的溫哥華來,是計劃打兩年工,賺些生活費,準備回雙子城時,可以不用再當助教,能夠專心寫博士論文。哪知原來打算去打工的木材工廠卻正在罷工,而且因勞資雙方立場相差太遠,復工之日遙遙無期。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時,有人建議我去溫哥華社區學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教英語。本來,一方面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英語根底不好;另方面我比較偏愛理論語言學,因此,對勉強列為”應用語言學”的一部分的”英語教學”興趣缺缺。但是在走投無路,一籌莫展的當兒,我只得硬著頭皮,憑著在猶他大學曾經修過兩門有關課程的”資格”,鼓起勇氣,走進VCC教務長的辦公室。

當時正值移民潮開始湧進BC省之際,英語教師極端需要。因此,四天之後我馬上接到面談的通知,再過三天就開始執起教鞭。誰也沒想到這一教竟然就是一輩子。

VCC是BC省原來四所公立大學之外的十一所公立大專院校之一。這些大專院校所開的課包羅萬象,有學位課程,有可以插班轉入其他大學的,有各類職業培訓項目,有提供給成人的繼續教育,也有為中學輟學生開的同等學歷課程等等。而VCC在英語教學方面更是各校中的翹礎。其規模之大,分班之細,專家之多,全加拿大幾乎無出其右者。我之能進這個學校教書,應該歸功於時機與運氣。現在想起來,這個陰差陽錯促成的遭遇,雖然使我的博士論文一直沒有完成,卻也因之有了把溫哥華這塊人間淨土當成新故鄉的機緣,這說明了得失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也沒有絕對好壞的標準。

到溫哥華後的第三年,女兒出世。我們好像成了有兒女萬事足的典型東方人父母。兒子、女兒都是五歲左右,我們便鼓勵他們學鋼琴。兩個人也都相當有興趣,也很努力。他們是根據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的課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不只考琴藝,大概四級以後也要考樂理、音樂史等科目。等到考過十級,便可再進一步考”教琴師”或”演奏家”的資格執照。兒子比較”認份”,在常年由媽媽陪伴”奮戰”之下,高中畢業前便考取”演奏家”的執照;女兒則是考上十級之後便”宣布”不再繼續,我們也由她自己決定,絲毫不勉強。反正要他們學琴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西方諺語中有句話說”喜歡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大概是絕大部分父母的本意吧?後來,兩個孩子先後參加學校的樂隊,兒子也學黑管,女兒則選了小提琴和中提琴。那段期間,我最熟悉的音樂就是他們每天要練的各類練習曲,和皇家音樂院教材中的選曲,當然包括很多名家的曠世之作。

七零年代末期,喜歡唱歌的一些同鄉集在一起,興起組織合唱團的念頭。那個年代不像現在臥龍藏虎、各樣人才濟濟。於是,連”十分之一桶水”都沒有的我被推為指揮。還好,反正是鬧著玩的,壓力也就沒有那麼大。記得鋼琴家施月、舞樂專才張麗平和已經往生的音樂家蘇明花都先後當過我們的伴奏。選曲方面以台灣、中國歌謠為主,也唱其他各國民謠和宗教歌曲。除了當時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四部合唱台灣歌謠之外,我就硬著頭皮,以有限且不成熟的”功力”,將幾首民謠自己編成兩部合唱曲。大家也相當包涵、合作,因此,每次練唱時,大家都唱得不亦樂乎,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記得一九七九年的全加拿大同鄉會在溫哥華開年會,我們的合唱團曾在”台灣之夜”獻唱,獲得不少掌聲。現在還記得當年曾經唱過的歌曲包括”雨夜花”、”港都夜雨”、”一隻鳥仔號啾啾”、“丟丟銅仔”、“荒城之月”、”流浪海外台灣人的心聲”以及Ave verum corpus等。

幾乎同時,在偶然的機會,一位學生介紹我聽Simon 和 Garfunkel 兩人合作的一些所謂”柔性搖滾樂”(soft rock) 的歌曲。我受到的震撼不亞於當初剛接觸古典音樂和鄉村歌曲時的心情。他們的許多曲子後來都成了”古典名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The Sound of Silence, Cecilia, Homeward Bound, Mrs. Robinson, Scarborough Fair和 El Condor Pasa 都是代表作(其中El Condor Pasa好像是Peter, Paul and Mary 先唱紅的)。不過,說也奇怪,雖然我也曾聽過”披頭”的歌,但是除了Let it Be等極少數外,好像沒什麼太深的印象。大概我與披頭四的緣分較淺吧?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我沒看,但是由慎芝填詞、蔡琴主唱的”最後一夜”卻讓我愛不釋口地唱個不停。慎芝用她古典文學的高造詣寫下了典雅精緻的歌詞;蔡琴的磁性歌喉更是將一個看破世事的歡場女子的無奈如泣如訴地銓釋得完美無缺。因為”最後一夜”,我開始聽蔡琴的歌。小弟是”琴迷”,記得那時曾經好幾次和他討論蔡琴的歌。到現在,除了”最後一夜”外,仍深深地喜愛她的”蝶衣”、”天天天天”、”傷心小站”、”抉擇”、 “忽然想起你” 、 “寂寞”等多首經典好歌。

由蔡琴的歌,我是慢了好幾拍地去開始欣賞校園民歌。那些自己寫、自己唱的歌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葉佳修。他的”外婆的澎湖灣”將童年的天真、歡笑和美夢做了最佳的註解。他的”思念總在分手後”將失戀後的思念描寫得淋漓盡致: ”...想要將你的身影纏綿入詩,詩句卻成酸苦的酒汁,還由不得你想淺嚐即止,因為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這些歌由葉佳修略帶沙啞的嗓子唱出,更是韻味十足。葉先生後來定居在溫哥華,我有幸和他相識,他也曾用他吸引人的歌喉幫過此間台灣人社團的募款活動。(待續)

Simon & Garfunkel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手動)

Simon & Garfunkel - The Sound of Silence
(手動)

Simon & Garfunkel El Condor Pasa
(手動)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su43&aid=1908116

 回應文章

古 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味
2008/06/03 09:34

音樂之於人生

就像加了鹽的菜餚一樣


子建 (chsu43) 於 2008-06-03 12:50 回覆:

謝謝不嫌拙作,並推薦,留言.

正如您所言,鹽是料理中最重要的調味品,音樂正是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嗜好.

祝福您!


小椪鼠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美好的回憶
2008/06/01 01:59
這三首曲子也曾經是我的最愛,謝謝你讓我重溫舊夢。
子建 (chsu43) 於 2008-06-01 04:59 回覆:

謝謝小椪鼠. "英雄"所見略同吧?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