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3 16:08:55瀏覽352|回應0|推薦2 | |
此次研習班是從週六晚改到週日下午的第一次,連同蘇總.蘇州大學博士生在內共有12人,算是人數最多的一次,也許朋友們都很有學習的興趣吧!我自己時間沒有掌握好,正好在二點左右趕到,還沒調息靜氣就開講,氣有些浮,又因為大家提的問題不多,我就匆匆將“禮之用和為貴”的題講完,其實“禮者,理也”. “禮者,履也”.禮是義理的重要體現,是日用常行的基本依托,其理甚深,匆匆講完未免草率。特別是論語章句,就字面的簡單說明,沒有多舉實例,沒有增加動作容止之禮儀說明,自己也深感愧疚,但願下週能補充一些。研習班經過討論後推舉蔣國強先生為班長,蔣先生為褚問鵑研究專家,文筆優美,處事細膩而穩重,蓋為今日難得之謙謙君子焉! 再說任何課程都可以分理論及實踐〔驗〕兩個部份,實踐.實驗都比較有趣,但是課堂上的理論說明總是枯燥乏味,要明其理通其道,不有自身的投入.思考與感應是不成的,談學論理畢竟不是看電影,專以有趣與否來定取捨。 此外還有一個忙的問題,現代社會大家都忙,社會步調很快,每個人涉及的人.事.物及活動的地域既大且多。每一件人.事.物都得消耗時間精力去處理,因此很難集中精力去專注於一件事物。一週的工作與生活忙下來,還能在假日再撥時間來聽講座,已經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了,那裡還能要求聽者預先備課,先做預習?問題是離校久了,極少接觸論語之類的經典,本身缺乏相應的概念與必要的基礎,驟然聽講,難免雲裡霧裡,沒辦法進入道德思維的脈絡裡。再說人的程度不一樣,意圖不一樣,如何掌握一個度,使大小咸宜,輕重有度,的確不是容易的事。 如此說來不得不佩服于丹的本領,她講論語以心靈雞湯式的發揮為主,雖然在學理上有所不足而備受詬病,但畢竟她把論語講活了,講得有趣,使許多人願意聽,這也真是功德無量的好事。與此相對,我的口才與發揮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必須深自檢討,設法改善的地方。 此外,我還發現一些其他問題: 主要是心靈封閉與發心的問題。 心靈是人立身處世,觀照世界的核心。但心靈又是極為複雜,極為奧妙,極為淵深的一種靈魂之力用,心靈是每個人生活的總指揮,就像集團軍總司令部一樣,心靈受到層層的保護,沒有特別的通行證,誰也無法進入,沒有特別的原因,心靈的門不會開啟。但是心靈也有許多困惑,心靈也需要理解與關懷,到那裡尋找心靈的安慰?到那裡尋找心靈困惑的解除?這就是宗教的天地,宗教對人間的看法,宗教對生命的觀照,可能希奇古怪無理性可說,但是求道者既無法自己解決困惑,既無路可走,無理可尋,已經迫不及待,迫不得已,企求通過宗教的信從與皈依,解除自心的困惑。所以他之所以面對宗教,已經有了願望.有了想法,即佛教所謂發心.起心,已經對宗教的說教開啟心門,想以宗教的奇談怪論,安頓困惑,所以超離煩惱的出世說,反而很能博得人心之歸向。與此相對儒學也具有宗教性,但他是入世的,以人倫道德為依托,這些都是日用常行,人間通俗之理,說起來人人都懂,而且也是人人天天身在其中,無奇無妙,無高無超之可言。因此在面對儒學時,他不是實逼處此的擁有渴望,也不是心靈與生命的困惑,需要尋找出路,他只是想學點知識,只是想從外界取得一些知識工具,他之面對儒學,就好像面對歷史課.地理課,不但不思考心靈開放的問題,更將心靈的司令部高高舉起,以批判性眼光看儒學。在這樣的心態下,儒學既無知識可以教人,又無出世離世,成道成仙的奇異可以動人,只剩一堆道德說教,聽起來怎麼能不煩躁無聊? 元辰先生在博客〔天邊〕一詩裡寫道:“ 十三 寂灭在寂灭之后。新生在新生之前。 所有的文字制造出一堆垃圾,圣人的呼吸在垃圾背后。 背后的妙义无法言说。 就像生命离开了鲜花、硕果和众人的赞赏。 高妙之心安然高妙的寂寞。 十四 制造自己的不认识自己,制造魔的不认识魔,制造神的不认识神。 人是这样的怪物,无穷极地将自己紧锁。 回家的路就在脖子下,那里挂着金灿灿的钥匙。 看你愿不愿开放自己。“ 這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雖然文言文是儒學表述的工具,但研習儒學主要不是學習文言文,不是追求字義問題,而是追尋生命的悟道與皈依,追尋自我生命的本真與安頓。這是一個大哉問,一個涉及自我靈魂的深遠問題,沒有困惑,沒有發心,沒有心靈的開啟,只想從講者口中聽聞字義,聽聞知識的妙諦,肯定是會失望的。 研習儒學同樣需要發心,需要皈依,需要開啟心門。儒學需要皈依天道,生死問題不是成道成仙,做佛上天堂的自我欺騙,而是樂天知命的依從天道之所為,“善其生所以善其死”,“未知生焉知死”,如何來就如何去,生既是天道,死也是天道,妄想違天是狂妄而不祥的。我人所應該籌思的是如何擁抱當下,感恩當下的生命與擁有,如何善用生命,如何贊美人間,如何在人間播撒我們的愛與美.善與真。 自我心靈是修道.明道.悟道的場所,研習儒學是一種學道的過程,學道就是學自心,主要方式不是知識活動,不是向外界學取知識,而是一種反思活動,一種解讀自我心靈,以自我靈慧,解脫自我心結,使自我的心靈能量更強大,境界更高遠,氣度更壯大的活動,也就是如何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言思行,尋找更遠更深的生命體悟。以信道悟道,體道行道者的境界悠遊人間。 我們會以為我們不懂佛理,需要去學,需要照著做,我們的心態是謙恭開放的。但我們以為我們懂道德,懂倫常,懂天道,懂人間,我們的心態是自信自是,是封閉而貢高的。其實佛學要求人淨化其心,儒學同樣要人淨化心靈,沒有洗心,沒有皈依,沒有謙恭與退讓,如何能懂道德,懂倫常,懂天道,懂人間呢? 儒學一再強調工夫,強調行到才算知道,就是重體悟,重心習的扭轉,而不是什麼知識的知,學識的識。抱著學知識,而不是自我淨化的心態面對儒學,顯然是有很大偏差的。 “自性彌陀自真如”,正如元辰先生所謂“回家的路就在脖子下,…看你愿不愿开放自己。“ 我要說悟道的路就在你的心門之中,看你願不願意打開心門,我們一起來皈依天人,贊美人間! 阿彌陀佛!老天祝福你! 孔子2560年5月13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儒學的核心是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其入門在克己復禮,溫良恭儉讓,這些道德禮儀上的規矩法度,往往道學氣很重,枯燥乏味,舉例多了,難免重複,且一堂課下來,可能就只講了一章一條,給人所學太少,浪費時間的感覺。如果少舉例,專就論語章節給予文字解說,進度快了,義理多了,但難免浮浮泛泛,談不深入,聽不明白,成了一種思想品德課的道德說教,更是乏味無趣!所以這種思想品德的道德課程,幾乎到處不討好,任誰來教都很難有趣。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