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鴛湖四書研習班〕第三講 禮之用和為貴 
2009/05/06 10:49:53瀏覽1133|回應0|推薦3

禮是什麼?我認為儒學的最高價值依托是天道,天道下貫而有人道,人道的核心在人性本善,善的另一種說法就是仁與義,亦即愛與正義。愛與正義的具體化就是禮樂教化,既要普施溫情與愛,也要有行為的規矩,此規矩有天道人道的內容,有價值義理,有風俗習慣,有規章制度,有人間各種行為儀節,有人間諧和的共進與共成。       美国学者邓尔麟根據钱穆的意見提出禮的解說:  首先,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 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以上就是禮的內容,將理.義.情揉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習慣法.一種人間秩序與交往憲章.以促進社會安定.各人各家應有的地位與權益。

 

以下進入論語課文:

 1.[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

節之,亦不可行也。」

朱註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安德義《論語解讀》解為“和:和諧.中和”。「斯:“析也”,與《詩經》“斧以斯之”之“斯”義相同」。黃懷信的《論語新校釋》解為「“和”.和諧.不相沖突。」.「“斯”此也,指上禮之用和為貴。」。綜合諸說,主要依黃教授的解說:的運用,為貴。先王運用禮的方法以此為好;小事都依禮而行。有衝突不通時,應以和的精神去調節之。但是為了和而和,容易和稀泥,失去原則,章法.分寸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即使有權變與調和也得依照禮的原則與精神去規範禮為了成事.為了己立立人.尊人成己。所以必須共相參與,協同並進,維繫彼此相應的位格.尊嚴與利益。這種成人成己的精神最可貴。

2.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朱註:「“道,音導”.“免而無恥,謂苟免刑罰”.“格,至也”.“一說,格,正也”。“書曰:「格其非心。」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亦即:以外在的政治權力及刑罰管制人民,人民會避免犯罪受罰,但卻沒有壯大內在的是非羞恥心。反過來以道德倫理.以風俗禮義.習慣法來引導人民,人民有正義感又有很強羞恥心。

3.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是孔子思想中人道的最高核心,但也要看情況,有些時候“仁”的位階就不是如此高,比儒在此處,這個“人而不仁”,不是說此人完全喪失人道,而是說當此人喪失真誠與真情時,禮樂教化都無從施為,禮樂活動也都成了虛文。雖然也在行禮如儀,雖然也在奏樂,但都是虛應故事,禮樂都不會有實質意義。

4.[17.11]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鼓云乎哉!」

此條與前條相近。朱註:“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禮不僅僅只是禮器的擺設,也不僅僅是動作週旋。樂不僅僅只是敲打鐘樂器。禮是人的尊嚴與互敬的展現。樂是人心中愛與真情的投送.沒有愛與恭敬心,禮樂都成虛應故事。

 

5.[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朱子引范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朱子註:“易,治也。”.黃懷信的《論語新校釋》解為:「“易”借為“侈”。」似都可通。禮儀活動與其過度奢侈,不如簡單些。喪事與其禮文週至,不如悲戚哀慟。重視內心之真情實感超過外在之禮文與禮樂之器。

6.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安德義《論語解讀》:“葸[xi]: 膽怯”.“絞:指言語尖刻.傷人”。

此章講拿捏分寸的重要,禮既要維系彼此的身份與尊嚴,也要增進人間的和諧與福祉.彼此的位格.立足點.時機.場合.事態都得有所估量與拿捏,如此才能合宜.合禮。一旦失度失宜,就轉向反面。

所以,恭而無禮就徒,沒有達到恭敬的效果,甚至走到反面,變成諂媚而自取其辱過度謹慎,就成了膽怯過度猛強烈,就會悖逆衝撞過度率,言語尖刻,就容易刺傷他人溫情與敬意是禮的重要內容,都是好的人品,但如果沒有禮的節制,沒有尊重人己應有的尊嚴.距離與位格,反過來變成有害的行為。所以人的行為不可放任,不可由著自己,而必須尊重他人克制自己,給自己留餘地,也給對方留餘地,如何表達,如何行動,都需節制,須換位思考,尊人重己。

朱註:“吳氏曰:「君子以下,當自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的確這是談孝的問題,移到[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之下更順理與氣。此處不討論。

 

7.[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朱註:“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此而得之。”此處表現一個道學先生的特質,凡事必談一個善惡邪正問題,其實如果真信仰人性本善,就尊重人性,任其奔放,不要動不動就拿善惡說事。詩為歌詠贊嘆,詩多心靈情感的聲音,所以詩容易感人,越好的詩感人越深,人的心靈情感與志氣,每經一回感動,就更深更大更厚一次。所以詩能勃發人的精神與志氣。禮是立身處世,言行合宜的節文〔一種規制與儀度〕,所要在社會立身,必得懂禮行禮。朱註:“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音樂.唱歌.舞蹈.甚至郊遊.享宴,都是培養性情,使人寬和溫潤,樂觀進取的重要內容,所以高雅的娛樂活動,也是成就人的重要法門。

8.[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

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註說:“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又說:“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慾淨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這裡可以看出朱熹有很強的兩元思維傾向,天理\人欲相對立,公\私相對立,其實這種對立相當部份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人既是天之所生,人心人欲都也是天理所鍾,怎可以說一部份是天理,另一部份不是天理?人欲是生存生理欲望,當然是生命本色,沒有什麼不應當。問題只是,人口多了.資源少了.空間小了.文明開拓了,為避免人間的衝突,必須限縮欲望,必須規限滿足欲望的合適方式。禮.我們用儀軌法度來說明,這“克己復禮”就是修養自己.轉化自己.克除自己不當的言行與欲望,歸之於合宜合度的領域。這“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應該是講帝王將相,國家領導人,一般人是無此影響力的。“一日”不應解為“一天”,應該說是領導人“一旦” 克己復禮,天下萬民,就會歸向仁義之路。

接下來非禮勿視動。簡單說就是不做非禮之事,都要在合宜合禮的範圍內進行。

結語

魯迅喊出“禮教吃人”實在是非常偏激錯誤的言論社會沒有規則,人間沒有禮儀根本是沒辦法運作,不成社會的。當然禮法都具有約束性對一些自由放任的言行構成壓制可是禮法的積極面更能成就人成就社會的安定繁榮。對若干不合時宜的禮法我們可以修改或廢除斷不可以一偏蓋全因為一點毛病,打翻一條船這種極端思維是很要不得的。

孔子256056[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hi999&aid=292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