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0 13:59:24瀏覽4340|回應8|推薦30 | |
學生占據中正廟孕育了野百合學運,沒有在當下製造學運領袖,因為每個人都是良心的代表,為了全民普選民意代表而共同努力,無論支持國民黨或民進黨,廢除萬年國會、定期改選,鐵定能使民意展現於選舉結果。當年媒體沒有刻意塑造學運英雄,箇中參與者,有興趣繼續走上政治這條路,那也是個人選擇,並非野百合學運的必然保證。 民進黨籍林佳龍立委即是明證,當年不是「龍神」,媒體沒有神化他,但在廿多年後,他成為極有可能入主台中市政府的中生代政治人物。野百合當年要退場,沒有輿論擔憂這些學生的法律責任,更沒有教授、學者、律師高喊司法追殺、政治迫害。 如果李登輝前總統,要面對國會議場被學生、民眾強行攻入占據,他要如何處理如此重大事件?現在的李登輝可以很輕鬆回答甚至實問虛答,畢竟當年野百合討論過但未採取的占據立院行動,當年沒發生,現在赤裸裸展現,以前的李登輝縱然傾向使用強制驅離,現在的李登輝只會偽善煽情,趁機落井下石教訓執政當局而已。打從心裡不認同馬英九的李登輝,無論馬英九做對或做錯,永遠只有苛責與厲罵。站在順風處觀望,總比逆風進前容易許多。 「退步原來是向前」帶給馬總統很多啟示與教訓。處理此次學運事件,如何恢復國會議場秩序,這是許多民主國家從未遇到的重大事件,也是解嚴以來,最令人震撼的「民主」行動。到底是民主行動或是內亂犯罪?這需由檢察官偵查、法院審判,最後才有個結果,讓社會大眾學習民主與法治,從內亂犯罪、集會遊行間畫出一條明確的紅線。太陽花學運,對於司法偵審而言,至少也是破壞中帶來前瞻性進步的契機。 廿多年前,如果野百合學運不是占據中正廟,而是如同林飛帆、陳為廷等人攻入議場、占據國會殿堂,老國代更有理由不退場,拿出法統要嚴辦,稱呼學生為暴民不稀奇,血腥鎮壓、武裝驅離,無須贅言。別說占據廿四天,三天內淨空清場,恐怕是當時不得不做的事情。廿多年後,太陽花學運可以分為議場外、議場內的抗議,串起場內、場外連結者,有獨派團體,也有反馬的特定社運團體,以及檯面上的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賴中強等人。時空背景縱有轉移與不同,議場外與凱道上,不論退回服貿如何與捍衛民主相連結,這是民主與法治的共同交集,為台灣民主寫下嶄新的歷史新頁。但在議場內的行為,高度具有苛責性,不能打著公共利益來危害國家運作與全民利益。 反服貿的聲浪藉由上街集會遊行表現強勢民意,但服貿也有支持者,得利與受害是併呈事實,不若當年主張普選,由大家本於自由意志來投票選舉,這是非常不同的差異點,也是太陽花學運迄今以來,自認取得運動勝利者,還不能照見與承認的事實。當林飛帆、陳為廷力反服貿時,占據議場、阻擾院會召開,這已經侵害所有人民的公共利益,代議制度遭受破壞,不也是對當年自由選舉、民主決定的民意結果,故意斲傷與破壞?檢討罷免制度不能混淆於反服貿訴求,如果不能一碼歸一碼,無限上綱、無所不牽連的連結,正當性與比例原則都不考量,天下豈不是大亂一場?他們為了反服貿占據議場,他日可不可以比照同理,抗議法院對洪仲丘案審判不公而占領法院?這也是不為己利,難道可以據此抗議,正當化犯罪行為?犯後卸責之詞,豈止「非暴力抗爭」、「公民不服從」、「理性和平的抵抗權」而已? 今晚若可見到太陽花學運平和落幕、順利退場,這可以見證台灣真的是寶島,全世界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做得到。學運人士不愁後勤補給,議場還有在野黨立委充當保全與門神,甚至還阻止刑警蒐證,除了台灣,有哪個國家做得到?學運要刊登廣告、舉辦遊行與集會,相關開銷有熱心人士捐款響應,要說台灣經濟不好,這些市井小民的熱心捐助,不是證明經濟小康才能熱心贊助活動?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兩大報還熱情贊助頭版廣告,以及不需要花錢、不需要找關係的民進黨立委大力聲援,全地球找透透,只有台灣做得到!台灣之美好,現在讓全地球各國家都看到了。 如果馬總統沒有「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徹底醒悟,這場政治風暴,終究換來雙輸的慘烈結局。「先立法、再審查」或「先立法、再協商」,都不涉及實體問題,只是程序上的各自表述。如果這是學生自動退場的光榮台階,那也可以各自表述,各取所需。 林飛帆、陳為廷可以不體諒馬總統與政府的困境艱難,事實上,他們兩個人也不可能換個角度另外想一想,這都是言論自由與表現自由。但若要成為政治人物,背起社會責任的十字架,站在公共議題的戰場上捍衛民主,不只個人需有主觀良心與熱情,還更要有經得起檢驗的專業素質與決策判斷力。這次召喚50萬黑衫軍,紓解反馬民怨,反過來想一想,也是馬總統與國民黨,能否歷經寒徹骨而再造的契機。 李前總統利用野百合趕走老國代,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大陸法統」,可惜太陽花缺乏憲政層次上的貢獻,中華民國的「台灣法統」依舊沒有改變或進前。野百合沒有創造個人英雄,太陽花在媒體關注與強力傾銷下,創造了許多林飛帆、陳為廷。台灣歷經廿多日之動亂,竟帶來如此神奇的民主奇蹟。台灣真的不是黑島,全地球都看見了美麗寶島的人民與國家。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