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8 08:05:32瀏覽1199|回應2|推薦13 | |
如果馬總統以香港出生地為歸屬,站在台灣人與中國人的第三者立場,應該從太陽花學運,看見中華民國其內的「中國」與「台灣」正在對抗。退回服貿為何會與「捍衛民主」發生關聯?在台灣土地上的新世代台灣人,如何看待國家認同,以及如何解讀中國與台灣的差異,在統獨議題上,此次學運顯然發揮了深層影響,賦予下一位國家領導人更重要的政治課題。 台灣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國家,這就如同1949年遷台的中華民國,自始至終不放棄中國的執著一樣。外省人、本省人的省籍情結,在某個層次上,其實就是國家認同的差異與衝突。年輕世代在多元化教育政策下,擁有更多資訊來源與刺激,對於特定議題的思考,已經不再侷限於政令宣導的刻板洗腦,而是朝向更有現實感的辯證與直觀判斷。基於此種思維意識,發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即為中國、中華民國即為台灣的國家認同,這在中共眼裡謂為法理台獨,阻礙祖國統一,在馬總統這世代眼裡,卻是不得不默認的現實,且不能白紙黑字定於憲法,再多苦衷也無法一時解決。 馬總統基於他個人的法學信仰,在其任期內,百分百絕對不可能修憲。當他聽到「公民憲政會議」之訴求,不是驚嚇而是膽怯,深怕服貿議題上綱至國家憲政層次,引發更多的衝突與危機。在現實狀況下,可以確定反對統一是絕大多數的民意主流,但若要法理台獨或實質台獨,卻會轉化統獨衝突而成為撕裂國家社會的黑暗破壞力量。年輕人要追求國家認同,但在其他世代看來,卻是挑戰過往與現在的統治權威,直搗信心薄弱又難以面對的深層議題。「不統、不獨、不武」雖然在年輕世代看來是項政治廢話,無解於國家認同與定位,但這是太陽花世代以外,多數台灣人民能夠找到的歸屬與避風港。年輕人想要的國家定位與認同,目前最大公約數還是中華民國(台灣),不是台灣人民共和國,也不是脫去中國大陸僅剩下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 318學運足讓北京當局看清楚強迫統一的後果,也可以讓中共瞭解「以經促統」、企圖收買台灣的抵抗力道會有多大的反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明為監督兩岸間往來與官民關係,實則可以視為「反反分裂法」、「反統一的自我保護機制」。既然法理台獨做不到,至少法理統一也要表明堅決抗拒。這就是「退回服貿」為何掛鉤於「捍衛民主」,也是太陽花學運的深層底蘊。 馬總統與其他國民黨、民進黨的政治人物,當然瞭解此種民主道理。總統有其難為與困難,避免治絲益棼、防止憲政危機具體化,這是他的首要任務,不能與年輕世代起舞唱和。國民黨的潛在接班人選,對此尚無太多話語權,投鼠忌器的考量下,保持裝傻與沉默。民進黨政治人物則是上台與競選兩種做法,取得政權後的務實做法鐵定與執政前口號嘎響大異其趣。 太陽花世代有追尋國家認同與定位的熱情,但在國際現實與中國崛起的雙重夾擊下,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與定位,還有長遠的路程要努力進前。占據立法院不能改變國際現實,阻擋不了中國崛起。當台北政局動盪廿餘日,北京政權的心情依舊陽光普照。媒體賺飽了,學生累癱了,如果學運真有反思與檢討,遍地開花不是掀起革命造反,應該拒絕淺薄思想,認真思考中華民國能不能脫去「中國」這層面具或保護傘。試著問問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與定位,應該獨立於中國之外,還是獨立於中國之內。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