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8 19:20:02瀏覽2331|回應7|推薦37 | |
當我看到林飛帆的長相,我就想到羅淑蕾,這兩人的相貌極有相同點。如果林飛帆、陳為廷沒有學生證,大家會不會認定他們就是政客?能夠號召50萬黑衫軍上街遊行集會,這真的是學生做得到的事情?攻占立法院議場,作戰、後勤、網路科技、媒體關係、補給等等配套迅速建立與發展,這是學生做得到的事情?林飛帆與陳為廷的一切行為,絕對不是學生證所賦予,也並非政治所或社會所的教授們即能指導引領。 學運帶動抗爭經濟效益,即使帳面仍有赤字,受益廠商遍及舞台、音響、集會設備與周邊分包小企業,連特定印刷業者也可以受惠。這些業者向錢看、不分藍綠紅,多場超大型集會遊行,至少可以讓這些業者發揮「閒置產能」。這些瑣事不需要林飛帆或陳為廷來擔憂,因為專業性與特定進入障礙,一定有特定人士穿梭其間來安排相關事宜。占據立院議場的模式,若未來不被法院重懲,勢必鼓勵爾後更多群起效尤的抗爭行動。只要主張非暴力抗爭、和平與理性,法院即可因此照單全收而認帳,甚至寬容量刑,太陽花學運的後續負面副作用,將會無窮無盡,令人擔憂。 政客總會高喊口號,刺激群眾的不滿與憤怒,煽動群眾的情緒與高亢。口號簡單易懂,訴求直觀判斷而非複雜邏輯推理,這就是成功鼓譟群眾的關鍵要素。媒體討好年輕人很容易,一味站在學生立場發表輿論,不僅影響社會觀感,也會帶動年輕族群對於新聞媒體的主觀認同與信任。壹電視、年代新聞、三立與民視,在此次學運神化所有人事物,高捧林飛帆、陳為廷的後果,只是製造政客年輕化,促使這些年輕世代迷戀於政治神話中的英雄崇拜。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積極站在學生這一邊,幾百人的電話語音調查成為引導鼓勵學運的重要影響指標。媒體反不反服貿不是關鍵重點,而是新聞學運化,媚俗、偽善、拍馬與討好,新聞商品化的共同特徵即在於此。蘋果電子報網站在這期間的暴增流量,利用學運黑潮轉換成為滾滾錢潮,賺錢頭腦堪稱第一。 馬政府的最大教訓,在於網路科技應用的全面潰敗與徹底打擊。這些年輕世代利用網路散布懶人包,拉攏與匯集共同意識者,並藉此虛擬組織次級團體、形塑意見領袖,而且具體化於社會運動,立刻串聯起幾百人、數千人甚至幾萬人的不同群集,這種社會現象充分表達政治包裝、學運行銷的專業與效率。 林飛帆、陳為廷與政治人物相比,除少了大位以外,其他所有的影響力、名氣與號召力都相同,甚至有所超越,以單純的學生來看待他們,實在小看又輕視。帶著學生證的政客,到底與具有醫師或律師資格的政客,有多大不同?林飛帆與陳為廷的司法教訓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尚未可知,在此之前,以學生身分來求情,只能說媒體又在矯情,作賤社會大眾的信任,也作賤司法的公平正義。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