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電小二推薦, 本文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
聽說維也納市中心的公園裡有貝多芬和史特勞斯的雕像,我們興致勃勃,趕往舊城廣場,像奔赴一場約會。
原以為在世界音樂之都,樂聖貝多芬的雕像必然高大顯眼,處處可見,誰知來到城市公園,四下張望,不見蹤影。沿著河堤找了半天,只見散步和遛狗的維也納人。掉頭轉進公園,太大的空間,處處是小樹叢,如同闖入了迷宮,加上天色欲晚,尋找黑色的銅雕,愈發吃力。
我們來到一片開闊的空地,忽然眼前一亮。那兒矗立著一尊金色的雕像,身穿燕尾服,手拉小提琴,昂立台階上,階前花團錦簇,背後白色的圓拱上雕刻了神話人物。瞧那拉琴的架勢和神情,兩撇翹起來的鬍子,不正是圓舞曲大師史特勞斯嗎?我們精神一振,輪番上台和大師合照,好像遇到本尊一樣興奮。
找到了史特勞斯,貝多芬大概就在近處吧!我們逮住行人便問,全是一臉的茫然,這裡觀光客多如過江之鯽,被我們逮住的恐怕也是觀光客吧?眾裡尋他千百度,撞見了幾座雕像,但體型或髮型,氣質或表情,都不像貝多芬。眼看著約定去吃豬腳大餐的時間快到了,只好悵然離開。唉,貝多芬,遠道來訪,不遇,悵甚!
比同行友人們幸運的是,前一天我已看過貝多芬的雕像了,在他的故居中。
貝多芬的故居很多,這和他經常搬家有關。據說他作曲時有個怪癖,喜歡一邊以腳打拍子,一邊在頭上澆冷水,水經常滲透地板,流到樓下,惹毛了房東和房客,引起爭吵。貝多芬脾氣暴躁,性情孤傲,一言不合,便憤而搬走。他搬家的次數太多了,後來只好又搬回以前租過的房子。
我參觀的這棟貝多芬故居是「巴斯葛拉提故居」,位於Bastei一帶,巴斯葛拉提是屋主的名字。貝多芬在這裡住過兩回,分別是1804-1808年和1810-1814年,每次長達四年,可見和屋主的關係並不壞。當時他正值創作力豐沛的盛年,在這裡完成了第五、第七與第八號交響曲,鋼琴奏鳴曲〈給愛麗絲〉,唯一的歌劇《費德利歐》等作品。
故居位於高坡上,視野良好,遠眺綠林如帶。從大街上轉進,爬上一條樹叢夾道的窄小石徑,來到一棟宏偉的五層公寓前。只見深褐大門深鎖,無人進出,紅白相間的旗子飄揚,核對牆上的地址,沒錯,就在這裡。叩了半天門,終於有人應門,隨著他穿過走廊,行經空無一物的院落,十幾扇窗戶緊閉,沒有燈光,也無人聲,莫非是空屋?
這棟公寓建於1791年,距今兩百多年了,仍然維持原貌。故居在四樓,沒有電梯,我們拾級而上,進入室內,訪客寥寥可數。最大的房間中央,擺著一架貝多芬的鋼琴,左前方靠窗處有一尊他的半身雕像,模樣很年輕,神情堅毅嚴肅,典型的貝多芬表情。房間內也展示了他的手稿、畫像、家具與家族歷史。
和其他音樂家的故居一樣,室內也有一張特製的木桌。掀開蓋子,一排琴鍵似的木牌映入眼簾,每一塊木牌,代表一首貝多芬的代表作。我戴上耳機,按下木鍵,莊嚴美妙的《愛格蒙特序曲》流淌而出。
身旁兩位他鄉女子,也戴著耳機,按鍵選曲,我們彼此會心而笑,好像在說,嗨!你也愛貝多芬嗎?他不朽的樂章永遠能穿越時空,感動人心。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度,卻有緣在音樂裡相遇,都找到了貝多芬。 (聯合副刊 2/5/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