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俗人」、「神的工具」與「有良知的主體」: 人的三種主觀存在狀態
2016/10/22 07:43:39瀏覽998|回應5|推薦6

 

這也是我想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但是,同樣的,我暫時只能在這裡做些簡單素描。


 

最典型、最常見的主觀存在狀態,在今天當然是世俗人。不過,正因為它太常見、太理所當然、太隨俗浮沉而無長遠原則,所以我們必須用人的他種主觀存在狀態做對照,才比較能突出作為世俗人的特質所在。

 

我心中可作為「神的工具」這種主觀存在狀態的人的典型,當然是基督徒。不過,穆斯林也會是重要的替選項。

 

作為「神的工具」,人較能展現一般世俗人所不能到達的生命境界。一個較鮮明的人物典範是哥白尼,他用了四十年的時間研究天文學,提出「日心說」新天文體系。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直到他生命的終點,據說他已經彌留的時刻,才印出並送到他手上。可惜他自己已經無從閱讀。也就是說,他自己從未在生時從長期用功鑽研所得到成果中得到什麼功與名(或也因此免於劫難)。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苦苦鑽研?他自己在書序中說,是為彰顯上帝的榮耀。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當做「神的工具」,努力奉神的旨意生活,幾乎將全部的生命力投入神所賦予的使命上。如此,他才成就了他人所不能成就的事功。

 

也有人認為書序其實不是他自己的真意,而是弟子為了免於出書後遭致教會的責難而代寫違心序言。我認為不可能。弟子必是遵循他自己的的意思而寫。一本花了四十年、窮盡畢生心血寫成的書,還要加上虛偽的序文,有這種必要嗎?

 

不只是哥白尼,許多的基督徒用他們的生命為人類創造了文明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富內涵。此外,近代西方的進步,很可能也與基督徒的倫理影響其生活型態有關。

 

不過,作為「神的工具」的存在狀態卻也未必沒有疑義。神的旨意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讀方式。穆斯林的聖戰或者十字軍的東征(也是聖戰),也因為他們將自己視為「神的工具」。差別只在於他們所理解的神的旨意是另一種性質,。很可能是摻雜了人的私心,摻雜人內在的攻擊或毀滅性格,或至少是人的主觀是非判斷。問題是,我們不容易當下知道神的確切旨意,也不知道人奉神的名之所為究竟是否真符合神的旨意。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神幾乎是永遠沈默的。人們只能從他人的話語中讀取神的旨意。

 

孔子提出的生命路徑,顯然不同於基督教。孔子主張人應該以「有良知的主體」的存在狀態生活。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秉持良知而活,人也可以活出光輝璀璨的生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何等的氣魄與胸懷。人生至此,應該可以無愧。

 

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傳統中國社會顯然並沒有走上一條康莊大道,卻顯得問題重重。這又是為什麼?問題的成因當然複雜。不過,與儒家有關的問題,我以為是對主觀認知習性缺少較強的扭轉力道。因為良知與人的主觀內在太接近了。強調良知,無形中卻鼓勵了主觀,鼓勵人依主觀而行。問題是,人的主觀會引導人向什麼方向去呢?在我們肯定人的主觀性的當下,我們也就可能屈從於我們的私欲。當然,如果自己明知為私欲,就會避免,但是,如果是較隱諱的我群中心主義傾向呢?如果是自我肯證的傾向呢?人還會知道要避免嗎?

 

良知說無形中鼓勵了人的主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比較難節制人的自然主觀傾向,因為人太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知,因為覺得那就是出於人的良知。這很可能是儒家文化為中國社會埋下的病根。基督教文化,甚至佛教文化,相對地似乎都還比較能讓人跳出我執。而儒家文化卻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也因此,難以為中國社會結構的合理化帶來更多突破性的開展。

 

也許,真實世界裡的人,更多是上述三種主觀存在狀態的混合體。不過,受到不同文化洗禮,還是會各有不同,並也產生長遠的不同歷史軌跡。

 

神的概念或良知說,讓人的生命狀態有可能昇華。但是,如何體會最高的神意或體現最高的良知,而不被扭曲或自我扭曲?這應該是大哉問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78612691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04 19:23
族群中的人數要夠多,才能分出以上類型。但如是利益足夠大家分配,分不分人的類型也無關緊要。莫差特的歌劇「魔笛」中,其實就隱含了這三類人,但只要不傷害別人,結局都是圓滿的。

探索
2016/10/25 14:12

神的工具與有良知的主體應是一體兩面,擁有良知〈指我們心中天良虧欠已灑去(希伯來書10:22)以及擁有一個無虧的良心(使徒行傳二十四16)聖經出處〉才可能成為神真正的工具。

如我前所講,成為神的工具應有其絕對性,應出自人的降服和神的引導。如有人假藉神的名做神不喜悅的事,將來在神面前都要交帳,也將站立不住,甚至遭神駁斥說:我不認識你。


探索
2016/10/25 13:18

你上下求索的大哉問!答案其實離你不遠。

你說得很對,人自身的主觀即可以矇蔽一切,包括良知。這主觀就代表著人的罪性,因人心是被罪所污染了,所以人的主觀往往都是最不可靠的。

人們常說我做事都是憑良心,然而某人的良心標準和我的良心標準卻可能大不相同,所以這是相對的,是私心自用的,人人皆可以打著美麗的旗號,依然做出非常邪惡的事。

因此天地若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來衡量人的內心,人就放肆。所以人到底應遵循什麼樣的標準呢?

天地間只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就是那創造宇宙萬物及一切自然規律的主宰,全能的神,祂所定的標準,祂衡量人心。

一個基督徒是因為願誠實的面對,體會,和認知到人性的弱點(即人心是被罪惡所轄制著,如不義,邪惡,貪婪,惡毒,兇殺,嫉妒,爭競,詭詐,毒恨,侮慢,狂傲,自誇,背約,假善……),而自己又無法脫逃罪惡,靠己力勝過;

於是只有坦然來到神面前承認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罪人,需要被那位完全聖潔沒有瑕疵並關心世人的神(神子耶穌)來拯救(靠著寶血得潔淨,得救贖……)。

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個被改造過的生命,是享有赦罪平安的生命,是不願再與罪有份的生命,因為罪已不再作他的主,而他今後所追求的是聖潔,公義,和良善…是為彰顯那賜他新生命主的榮耀而活。

你所謂的「新教」其實就是那初期的教會(使徒時代,公元頭一百年)所代表純正的基督教,也是當時被羅馬帝國迫害極為慘烈的基督教(鬥獸場)(公元一百年至三百年),

之後,因某種機緣,讓羅馬帝國的康士坦丁大帝開始定基督教為國教,照常人看這該是件好事,因為基督教的地位似乎提高了,不再受到迫害,然而沒想到的卻是一旦宗教與政治結了婚,於是把各種腐敗帶入教會,腐蝕了基督教,隨後才會有天主教勢力的崛起,設立教皇制度及各種儀式,

而中世紀悲慘的黑暗時代卻成為他們的代表作,那時有所謂贖罪劵的買賣,設立異教裁判所,捉拿異議者施以酷刑,還包括十字軍東征許多動機不純的事件不斷發生…這些都是打著上帝的旗號,行神不喜悅的事。

所以其實是天主教篡奪了基督教的正统地位,雄霸歐洲約有十個世紀,才最後由德國教區神父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歐洲各地教區響應,才由天主教手中逐漸改回正統的基督教,故亦稱為新教或改革宗。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3 13:37
印度教仍是一種神教,而佛教則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緣具足皆可成佛。佛教承認有鬼神的生命層次,但不是創造一切眾生的神,所以生物體可以被創造,而心識則是不可被創造,一般宗教講靈魂,而佛教不講靈魂,佛教講真心、心識、真如自性。去者實不去,來者實不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建議你研究“佛學概要十四講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大般若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其實佛教是人生科學教育!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3 09:17

我做這種三分法的分析,當然是一種簡化,把人簡化成三種大類型(嚴格說來應該是文化三類型)。不過,無論如何,分類分析應該有些益處。能讓我們把握一些基本的特徵,並且將不同特徵與不同的社會發展趨勢加以聯結。我問自己,新舊教之間的差異要怎麼處理?在三分法裡,新舊教都是基督教,那麼,新舊教在他們的主觀存在狀態上就沒有不同嗎?如果沒有,關於兩群體間差異的討論,何其汗牛充棟。當然,或許有個答案,新教是從神的工具走向有良知的主體的一種過渡狀態。也或許,他們在初期要向後一類型轉變時,是先朝向更徹底的神的工具深化。但是,在較長時間以後,他們就會成更接近有良知的主體的類型。

真正讓我困惑的,應該說是印度教與佛教。他們又是第四類(甚至是四、五類)的主觀存在狀態嗎?他們應該算是「出世者」?或是「人神同位」?如果有人願意提出想法,幫我解惑,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