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4 20:09:09瀏覽543|回應6|推薦1 | |
研究全球化現象,會注意到因「全球化」而激起的「本土化」反作用力。也就是說,全球化的趨勢會激起本土化的相反勢力。這種反應模式,其實不分先進與落後,而有其普遍性。有不少人對於全球化趨勢心存疑懼、敵意,認為全球化會傷害經濟利益,或破壞原有生活方式。對於任何團體而言,既有的生活方式多少都帶有神聖意義,因此會激起維護既有生活方式的情懷。 台灣也深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不過,作為海島國家,台灣又必須依賴全球化。如果全球化趨勢受到遏阻,台灣的經濟會更難開展。所以台灣處於一種矛盾情境中。而更困擾的問題是:台灣面對兩岸間的跨境交流。 從馬政府上台以來,兩岸交流更趨頻繁。這為台灣帶來若干經濟利益;同時也使兩岸間的緊張關係下降。所以,兩岸跨境交流應該是值得期待的。不過,就像全球化激發本土化一樣,兩岸跨境交流也激發了更強的本土意識。也就是說,就在兩岸交流趨於頻繁之際,反對、敵視兩岸交流的勢力也愈益增強。當然,這股勢力主要顯現在綠營民眾中。他們因為兩岸交流而益覺不安。但更值得注意的可能是另一邊:藍營內部。 大家都知道藍營內部長期以來就有著本土與中國意識的對立情結。只是這種對立情結一直被刻意隱去。雙方都不太願意把問題顯化,因為這會削弱藍營的力量,對雙方都不利。但兩種不同的意識終究存在著矛盾。長期以來,藍營中不時會有些成員跑到綠營,顯示他們的本土意識終使他們無法再立身藍營。這已是大家熟知的情形。 但最近的發展可能又是一種新情境,也就是因為兩岸交流激發了新的本土意識,使藍營內部的意識對立加劇。甚至一些從前鮮明的統派也變得很「獨」,而對大陸心懷疑懼,或擔心兩岸太靠近而對台灣造成威脅。 這種本土意識的新浪潮可能促成藍營的進一步分裂,並且是藍營最近連連敗選的主因之一。對於究竟該與大陸交流到什麼程度、保持什麼樣的親疏關係,藍營內的想法也並不一致,而導致了藍營的分裂。分裂的各方可能只是居於光譜的不同位置,而未必是站在光譜的兩極。 當然,對馬總統的不滿也是藍營敗選的原因。不過,這種不滿其實未必像一般人所想:是客觀事實(馬總統無能)的簡單結果。所謂無能可能只是馬總統的操作方式在我們社會裡不易快速展現成果。更重要的,人們對領導者的期待可能是帶著依賴心理的一種期待。這種期待模式有其長期、文化的背景,但並不表示它是合理的心理狀態,因為這種期待可能是強人政治的產生溫床。 我以為,基於未盡合理的期待而產生的不滿及本土意識的興起,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恐怕是不利的。值得檢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