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結構性問題的檢討應重於對個別政治人物的批判
2009/08/16 21:37:00瀏覽642|回應3|推薦3

最近的水災,帶給南台灣重大的災害,也令許多人悲痛、鬱卒。我也和大家一樣,心情沈重無比。而在媒體與網路上,對馬政府撻伐聲不絕於耳,坦白說,也讓我鬱卒。容 我嘗試提出一點我自認為的良心的建議。只是,想必多數網友讀了恐怕不以為然。那麼,歡迎大家批評、指教。如果我沒有積極回應網友的貼文,還請原諒我意興闌珊的心情。

 
馬總統上任一年多,經歷了百年一見的全球金融風暴,又遇到百年未遇的水災。兩件事的起因,都與他無關。但是,他都無法躲開政治責難。人們必然責備他救災無能,甚至用各種最苛刻的話語來罵他。在民主社會裡,人們不怕責備政治人物。但是過度苛責政治領導人的結果,最後結果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多遺憾。

對於一個思維正常的人來說,卸下總統重擔,可能意味著失落、挫折,卻也可能意味著輕鬆、自在,不再要承受常人所難以承受的民意壓力;卻絕不意味著將會生活無著,反而可能謀得更高薪酬的工作。從而,過度苛責很可能將使最優秀的人才退出政壇,只剩下帶著傻勁的、頭腦可能不怎麼靈光的人肯來擔當政治領導人。結果,像美國選出小布希做總統這樣的悲劇故事就難免會發生;再不然,也可能反而催生一個貪婪的野心家或獨裁者。
 
我認為災難的發生及救災所顯露的問題,主要還是結構性的問題,我們要著重檢討的,應該是結構性的問題(當然,主要是指制度結構;不過,也牽涉到文化與文化的深層結構)。不改變結構,問題就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以台灣這次的水災來說,政府各部門確實都顯露出效率不彰與欠缺問題意識、責任意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太「白目」)。問題涉及許多層面,整個政府組織的訓練、準備、動員能力、協力模式或救災指揮系統的形成都有問題。這些其實主要都是既存結構性的問題。在這種既存結構條件下,馬總統就算是累死自己,大概也難成功救災吧。


結構是個抽象概念,無法直接看見,它是指元素的結合方式。結構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實質,也有不同的層面。要具體說清楚結構,不容易。但是,不容易說清楚結構,不表示它不重要。反而恰因為看不見結構,無法針對結構進行檢討與改進,所以人類社會的結構進步非常緩慢。


結構可以包括各種制度與文化,也可以包括階級結構(後者暫且不論)。文化可能是最核心的結構部分。而文化還可能包括所謂的深層結構,這類似一種集體的心靈、意識的狀態。稱為深層結構,意味著這部分是不易被察覺的,但卻深具行為主導性。
越是核心的、基礎性的結構(像文化與文化的深層結構),就愈是有自行修補、恢復的機能。所以,基礎結構常具有恆久性,也是不易被改變的一部分。而且,以深層結構來說,因為它避開了人們的意識觀察,也就更不易去改變它。


文化與文化的深層結構,其實是非常麻煩的部分。它需要被揭示,被檢討,俾能被改變。但是,這非常困難。一般人並不具備這種反省深度,而往往在不自覺間,結構中人卻成了結構的執行工具。譬如我們不自覺地成為傳統價值或集體利益的代言人。
所以,要改變基礎結構不易。


我們討論社會現象,應該優先討論結構性的問題,尤其是面對重大問題、長期持續或重複發生的問題為然。而對於特定個人的責備,不妨擺在後面。我不是說不可以臧否個人,而是說,往深處看,其實個人問題往往只是結構性問題的一個表徵而已,而且是不具良好代表性的表徵。獎懲個人,往往不能真正改善結構性的問題。歷史悲劇之所以常會一再重複,就暗示著:人們對於問題所做出的反應,往往並沒有真正改變有問題的結構,而只懲罰了特定個人或團體。個人或團體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是具體可見的對象(尤其領導人),所以易被課責;而結構是抽象的、不可見的,它的問題就易被人們輕忽。


某些特定的個人也許真的應該為災難負責,但是他們所承擔的責任,往往被膨脹,被過度課責。最好的證據就是,當這些主要被歸責的人遭到懲罰下台之後,問題往往仍然重複發生。慈禧太后過世了、滿清朝廷失去了統治權,但是中國仍然問題重重。國民黨政府被趕到了台灣,中國大陸卻仍然繼續經歷風風雨雨。台灣的國民黨被民進黨輪替了,台灣的政局也並未明顯好轉。類此等等。其實,中國歷代的改朝換代,不也都印證著類似的悲劇故事嗎?有部描寫墨西哥早期政治變遷的電影「革命」,就強調了這種類似宿命的重複革命的悲劇現象。在我來說,那種重複發生的悲劇就正是結構性問題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未得到解決,悲劇就可能會重來。


然而,結構的問題常常被另外的問題所掩蓋,首先就是政治鬥爭,是黨爭。大家爭相歸罪特定的人或群。從而,也就都忽略了結構的問題。所以,只是看下一個倒楣的執政者、執政群會是誰。


結構的問題,也可能被特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術所掩蓋。譬如什麼生態工法。颱風後,台北縣前副縣長鄧鴻源立即發表了文章,陳述他的避災理論。他就是提倡生態工法的主要人物之一。但是,我卻也親耳聽到災民抱怨說:什麼生態工法,河堤不是一樣全垮?水還不是照淹?(我沒有專業知能批評生態工法,但是,我們可能過於寄望這種新技術、新知識,以為靠它就可解決問題。這種技術的引進者,似乎也願意讓人產生這種錯覺。)


再者,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許多民眾可能病急亂投醫,寧願醫師用特效藥,而不管長期影響。他們責備總統怎麼不肯發佈緊急命令,怎麼不採取各種權宜措施。當然,為了治療急病,也許必須使用特效藥。如果用的得當,說不定真的就治好了病(就像有些醫師願意開抗生素或類固醇之類的藥)。這部分我並沒有最後的答案。但是,在激動情緒下所做出的反應行為,長期來看,後果常是不如理想的。


如果大家有改革的誠意,有足夠的毅力、耐力,何不多來討論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呢?讓我們從根本處著手,來改革台灣社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231004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想一個例子
2009/08/23 08:29

慕陶老師,我在想一個例子:

文化深層結構/傳統,在我們,其中一個"謹慎",在現代世界顯得"冒險精神"相對地弱。在層層分工又統屬的官僚系統裡它常會變成缺效率和滯進,如恐過失,太戰戰兢兢而少了膽色和大承擔,像明哲保身而欠工作熱忱幹勁,而許多官僚出身未有人生大動盪激起過生存和嘗試大勇。

西方文化傳承中的海洋冒險精神和神與同行的信仰力量在今會是一種特出呢。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期待
2009/08/19 19:11

慕陶老師認為什麼是我們的 "結構性問題" 呢?期待您社會學角度的詳盡分析呢。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8-21 15:23 回覆:

(因為網友問及結構的意義,時間關係,暫將他處貼文作為回應。部分文字與前文重疊,請原諒。有機會在做申論。謝謝!)

任何實體事物都有其結構。結構本來就是個抽象概念。之所以說抽象,因為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實質,也有不同的層面。要具體說清楚結構,不容易。

但是,不容易說清楚結構,不表示它不重要。反而恰因為看不見結構,無法針對結構進行檢討與改進,所以人類社會的結構進步非常緩慢。

依據馬克思,社會結構可簡分兩部分,上、下層結構。下層結構主要是指經濟結構,就是有關於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係等具體內容。上層結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與意識型態等。馬克思認為,上層結構取決於下層結構。這也就是所謂經濟決定論的緣起(雖然馬自己可能並不認為自己是經濟決定論者)。

對毛來說,他所關心的傳統中國社會結構,主要應該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共同組成的階級結構。後者主要是農民(他們本來強調工人,不過共產革命後期有所轉變)。不過,毛實際上也很強調精神、意志的層面,而不只是這種與經濟有關的結構。

孫文在生涯後期,開始談什麼大貧、小貧等問題,多少是受到馬克思的影響。

我所說的結構,意義是多元的,既包括階級結構,但也包括心靈、意識結構。不是個人內在的,而是集體的心靈、意識的狀態。譬如劉曉波所說,文革顯現中國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也是結構的一面,而且可能是深層結構的部分,意味著它不易被察覺,而且是具有行為主導性的。

我說過,我認為文化也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但是,我認為社會的文化結構並不完全等同於上述所謂社會心靈、意識結構。

總之,結構是指元素的結合方式。集體中成員的個別心靈、意識,也以某種方式組合,可能構成集體意識、甚至集體潛意識。我認為,這也是結構的一面。

總之,越是基礎性的結構,愈是有自行修補、恢復的機能。所以,基礎結構常具有恆久性。也是不易被改變的一部分。而且,以深層結構來說,因為它避開了人們的意識觀察,也就更不易去改變它。

文化或集體意識,其實是非常麻煩的部分。它需要被揭示,被檢討,俾能被改變。但是,這非常困難。一般人並不具備這種反省深度,而往往在不自覺間,結構中人卻成了結構的執行工具。譬如我們不自覺得地成為傳統價值或集體利益的代言人。

所以,我一再說,要改變基礎結構不易。


隨便說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淺見
2009/08/17 07:58

莫拉克的省思之四 – 救災為何沒有章法

莫拉克的省思之三 – 災害防救法應列入常態防災機構的立法

莫拉克的省思之二 --- 不切實際的「防災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