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反省,但不宜悲觀
2009/07/18 12:04:56瀏覽1248|回應1|推薦5

 

參與網路討論,從新疆事務談起,漸漸延伸到個人自由的追求與如何實現的途徑。議題深化了,但是網友間卻出現一種悲觀的氣氛。因為事情的實際發展方向似乎與我們的期盼相違,我們希望異己者間能夠彼此尊重、信任、關懷、包容,社會能夠走向更和睦、凝聚,卻好像看不到這種跡象。不免就覺得無奈、悲觀。

主要是作為一種自我期許,我建議我們雖然意識到悲觀氣氛,但卻不宜任憑自己陷溺於悲觀心態。而且,也為了掙脫悲觀,我們唯有嘗試把事情看得更深刻、更透徹。

傳統中國文化的特徵,不強調個人自由。對這個說法我大體同意。我以為傳統中國的確比較缺乏個人主義的價值。在缺乏個人主義價值的前提下,個人自由也相對被壓抑。

但是,反過來說,我以為傳統中國文化也並不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國家」、「社會」的概念並不能深入一般人心。知識份子有比較強的集體主義價值,但是這種價值在面對另一種價值的時候,也常屈居下風,那就是家族主義的價值。換言之,我以為傳統中國的文化價值是家族主義的價值,而非個人主義價值,也不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價值(以較大的、次級團體以上的集體為認同、效忠對象的價值)。

傳統的家族主義價值不但壓抑了個人價值,同時也壓抑了國家的價值。所以,中國的個人發展受限,但是,國家發展也受限。

在中國,國家主義是近代才有的事物。也因為是近代新興的事物,我以為它未必完全是一種不幸的發展,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發展是應時而生,是有其積極時代意義的。我們不必過於否定此一發展趨勢的意義。

有網友說,中共是在鼓動民族主義,並憑仗民族主義維護其合法性,從而壓抑了個人自由的開展。容我稍稍修改此處對事情的說法,並嘗試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發展。就如我前面所說,我偏好使用「國家主義」一詞,因為我相信至少「大漢族主義」並不是被中國官方有意識推動的(即使它實際上潛藏在國家主義的外表下)。

我認為近代的中國正在強化國民的國家主義觀念,而且這樣做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必要性。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一個國家要有自我防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形成的基礎之一,就是國民擁有國家主義的觀念。我以為傳統中國人欠缺這種觀念,所以易遭外侮。近代中國則因為外侮頻仍而從西方借來國家主義(民族主義)這種東西作為防衛的武器。

麻煩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國家主義觀念的適當界線在哪裡。稍一不慎,國家主義就會越界而成為某種法西斯,或甚至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中國在面對西藏與新疆問題的時候,就顯示出這個分寸拿捏的困難。

我承認這個分寸的拿捏的確是困難的。所以,我對中共中央會有一定程度的同情。這裡,問題不只是總的國家主義的力道多寡、分寸拿捏的問題,而可能在不同的事物上,需要使用不同的分寸原則。也可以說,甚至沒有一個單一的、普世的答案。不管怎麼做,都會出問題,都會有異議。

我不想過多地為中共政府做辯護。我只是嘗試從現實主義的立場理解他們的處境,從而因為我們能看出實際情境的某種合理性而減少一些悲觀心理。

個人主義的價值在五四運動時被部分學者引進中國,但是在早期,在中國還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個人主義思潮一直沒有發展的市場。直到現在,它才有比較大的成長空間。但是,它同時也遭遇國家主義思潮的競爭。我以為,這就是我們在網路上所看到的主要爭議的一個基本背景。(當然,台獨議題是個例外)

中國需要發展個人主義思潮。我選擇接受這樣的主張。

但是,我學社會學,卻也深知個人主義本身也是個充滿爭議的課題。十九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對美國的民主制度高度讚揚,但是他對美國的個人主義卻多所批判。

所以,像海耶克或更早的社會學者涂爾幹(Emile Durkheim)都嘗試分辨所謂真的個人主義、假的個人主義。換言之,他們暗示,有某種個人主義是有高度危害性的。涂爾幹暗示利己式的(egoistic)、人際疏離的個人主義是有危害的個人主義,應該是普遍尊重每個個人的態度才是真的個人主義。海耶克所謂假的個人主義,似乎是暗指馬克思式的個人主義,是強調總體計畫、管理式的個人主義。(不過,他的真的個人主義究竟什麼意思,我沒弄懂)

重要的是,我們似乎很難去分辨什麼真的、假的個人主義,一旦容許個人主義思潮發展,難免就會有些人朝向利己式個人主義。所以,涂爾幹認為,個人主義思潮與利己主義思潮是同時並進的。

這裡,我已經陷入困難、迷惘,我偏向認為,執政者必須很審慎地開放個人主義思潮,容許個人主義思潮中的一些問題,但是也盡量避免太多的負面發展。多去強調「尊重個人」的意涵,而少「放縱」的實質。

這裡可順帶討論一個相關議題。有網友指出,追逐私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從而暗示應該給予更多個人自由,並允許個人有較大的追逐私利空間。就此而言,我也相信追逐私利是人的天性,而且也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進步動力。換言之,功利主義式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對社會進步原動力的解釋,我至少是部分同意的。

但是,我也只能部分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追求私利的後果顯然有多種不同的可能。霍布斯所謂"all against all"式的混亂爭戰局面也可以是人人追求私利的另一種結果。

社會學者涂爾幹認為,必須有規範作為前提,人人追求私利才能變成一種積極的進步動力。以英國來說,他們的功利主義古典經濟學說發展最盛,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偏向允許或鼓勵追求私利的行為,而他們也確實因此而發展、進步。但是,重點在於他們可能先擁有一些社會條件--規範。英國是新教國家,新教則促進自律性格。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國家的經濟自由化政策才能帶來所見的進步結果。但是,如果缺少那種自律習性,追求私利可能就會導致我們現在所見的金融風暴,甚至更嚴重的結果。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自律與自由之間的密切相關。我以為,專制與放縱失序有互為因果的關係,而自律與民主才能相親和。(當然,合理的法治與自律習性也有親和性。)也可以說,集體的專制部分是因為個人的放縱而獲得正當性。自律則可使專制失去正當性。

最後,我想稍稍回到關於傳統中國文化的看法上。我曾數度提出愚見,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濃厚人本主義色彩的,特別是儒家思想等「大傳統」為然。這個說法很少得到回響。

容我再次提出這樣的大膽看法(其實牟宗三等新儒家學者早已經這麼說過,我只是以非儒家的身分沿用)。

說儒家思想是人本主義,就經典上的論述內容來看,倒不那麼奇怪。人本主義的主要意義就在於「人的主體性」,發揚人的主體性就是人本主義。而儒家重視道德主體性,強調「仁」的概念,強調「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樣的主張與人本主義應該是相容的。但是,比較引人疑竇的是:為什麼中國人的實際表現(包括行為與人格)常給人負面的觀感?

魯迅筆下的中國人,柏楊筆下的中國人,張愛玲筆下的中國人,以至當代西方電影裡的中國人(以史蒂芬史匹伯的「太陽帝國」或另一部西片「紅色角落」為例),中國人的形象都是不怎麼正面的。

我認為,除了物質匱乏的原因外,「人本主義」本身恰也是原因之一。這是我最另類的主張。但迄難獲得共鳴。

人本主義帶來負面的行為。這大概是一般人本主義者難以接受的說法。但是,我卻以為事情恐怕確實是如此弔詭。

當然,人本主義不是單因地、直接地導出負面行為,而是與其他因素產生交互作用,特別是物質匱乏的因素。簡言之,同是人本主義傳統,理論上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結果。就像個人主義思潮,有人取其「尊重」意涵,有人卻取其「放縱」意涵,效果也就不同。人本主義強調人性化,不欲在人性之上加上外在框架,從外部來匡限人性,這卻也足以成為混亂、失序的根源。總之,人本主義不利於紀律的形成,從而破壞信任,破壞社會控制力量,而在物質條件不利的時候,人們就會表現出負面行為。

基督教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人突破了上述的因果模式,特別是有效地提升了自律習性,並且形成一種欲改造現世的心態。

但是,中國社會很可能正因為有人本主義的文化色彩,所以也可能潛藏著巨大的能量。中國人能在環境惡劣時「權宜地」展現人性中的「惡性」,但卻也可能維持著善的種子,而在環境條件改善以後,做出比較積極、美好的事。晚近的中國多少展現了這種正面的能量。這種甚至讓人感覺意外的進步能量,恐怕也是拜中國文化中的人性化本質之賜。而我對中國的希望部分寄託在此。

當然,我說這些話,想必讀者讀來像是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我也無法一下子都說明白。總之,希望我們大家既能多做反省,但是也能保持一定的樂觀。不要被悲觀的力量打倒。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144231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羣己精神
2009/07/19 09:05

敬佩慕陶格主 的客觀(踏實思維的客觀)與冷靜!容我小抒一些隨想。

不過,中國過往(清及以前)之重視個人於社會的責任與使命非屬不濃的。"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天地有正氣……典範在夙昔"。先人先賢明君能臣勇士英雄的詳記長惦都不少,看重人格典範,人文氣息的人本精神──頂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胸懷氣魄,個人小我溶入天地顧全民衆大我的志向德行實踐和人格理想。(人文氣息的羣己精神)

清末接觸大世界的搖撼,近百年受列強的欺侮,戰火連年,千瘡百孔,自信自尊都失掉,乃有國家民族和個人意識之間的徬徨擺盪和矛盾。

西方個人主義重心(宗教背景薰陶),重心在個人活着的尊嚴,平等互待;換言之,個人自覺,尊重他人顧全全體之下有節制/自律。(由神本至人本精神潛移默化的群己精神)

而西方功利前提的個人主義則是工商社會飛躍之後的狂瀾了,時代巨輪踐遍世界啊。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09-08-02 23:34 回覆:

對於個人主義這個議題,我也非常關心。我也認為,由於傳統中國文化欠缺個人主義的價值,所以個人尊嚴、獨立性格也比較沒有得到開展。

但是,就如日裔美籍政治學者Francis Fukuyama在「信任」一書裡所說,美國並不只是有個人主義的特徵。他強調,美國人同時也有很強的「社區」意識。兩者結合才能讓美國有好的發展。如果是片面的個人主義,也許會促成疏離冷漠,對美國並不有利。

我大體同意他的看法。不過,我會強調說,因為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潮,其實主要是源自基督新教的教義(個人獨自面對上帝、向上帝負責),所以這是很特別的個人主義,它內涵一個「超越的大我--上帝」,向上帝輸誠,使這個超越的大我內化於人心。這時候的所謂個人,在價值標準上是向上帝看齊的;而關心的範圍,也可能涵蓋上帝的全體子民。這樣的個人主義,實際上是接近Kolhberg教授所指出的一種崇高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種疏離、冷漠的狀態。這樣的特殊個人主義才造福了基督(新)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