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論中國民族主義
2009/03/30 09:14:30瀏覽931|回應1|推薦2
網友要求我定義討論時所用的一些詞彙。雖然我並不確定網友們確實有興趣討論概念定義問題,不過,民族主義這個概念確實有需要釐清,因為網上的許多爭論其實都是從各自的民族主義情感出發,展開的爭議。此處最主要的爭議,可能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爭議。也許有些人並不將自己的意見歸結為民族主義論述或情感的發抒,但實際上最尖銳的對立點,也還是關於民族主義。統獨之爭與藍綠之爭,都連結到民族主義的相關議題。

所謂「民族主義」(nationalism)主要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透過象徵符號的建構,它讓一群人自認足以構成一個事實的或可能的『民族』,對此民族身份產生認同,並尋求、促進該民族的獨立、自決、整合、統一或擴張,維護、確保該民族的尊嚴、利益與文化的延續。依此定義,可進一步說:( 一 ) 民族主義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a political ideology),也就是說,它是由一套政治信念(a political belief system)所構成。民族主義者大都堅信,個人作為本民族的一份子,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係密不可分,禍福與共,休戚相關,是生命共同體。

民族主義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所觸及的是人類靈魂深處對歸屬感的渴望;而民族主義同時又是思想史上一個困惑難解、卻又揮之不去的謎。

台灣的藍綠之爭與統獨之爭,在一定程度上都可連結到民族主義的議題。首先,它可能是反映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間的對抗。

也許有人懷疑,有「台灣民族主義」這回事嗎?

當然有。因為這是一個被建構的概念。只要有人提出,並引起回響,它就足以構成「現象」。它不需要集體百分百的支持,也不可能得到這麼完全的支持。它也不需要「台灣民族」的事實存在作為基礎。因為民族本身通常也一樣只是建構中的現象。「中國民族」與「台灣民族」都是在被建構中。當然,「台灣民族」的概念建構顯然比較晚,聲音也比較小得多。

民族主義是好是壞?

難說。我們自然會有某種民族主義的情感。在特書情形下,民族主義是必要的。譬如外敵入侵的時候,就需要有民族主義來產生對抗的力量。

傳統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感並不強。譬如滿清入關,清兵兵力相對於明軍人數,其實是少數(約是60萬對200萬),但是清軍卻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擊明軍,據有了中國。

明國之人不是沒有漢滿之別,但是在要他們犧牲家庭利益來對抗清軍,一般人就很不情願。

同樣,在對日抗戰中,中國人並不是那麼願意接受日本的佔領、統治,但是要他們犧牲家庭,以保衛國家,很多人還是覺得並不情願。所以,軍隊常要以抓伕的方式以補足兵員。這是國軍積累民怨的因素之一。國民政府以法西斯的模式來試圖動員國民,最後賠上自己的政權。這也反映這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主義強烈的國家。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近百年間是在高漲。這與外侮頻仍當然有密切關係。今天的台灣,就得承受中國民族主義的壓力。

台灣民族主義是台灣人在接受國民政府統治後興起的集體情感,主要是對抗國民政府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這種情感以往並不強大,但是近年來則迅速增溫,這部分是拜李登輝與民進黨統治之賜。但是,我相信它也是很自然發展起來的。兩岸間的長期敵意,加上外省人為主要上層所構成的國府在台灣留下的民怨,都有促進台灣民族主義情緒發展的作用。

不過,台灣民族主義常需要製造一些特殊的條件來加溫。譬如要強力醜化中國、醜化國民政府,以使台灣人消除原有對中國的認同感。但是,這麼做並不是沒有困難,因為常與另外的一些需要相抵觸。譬如台灣現在需要與中國做生意,甚至需要中國在經濟上的友好紓困措施。更重要的是,打中國,可能會打到台灣自身的傳統。譬如台灣的媽祖信仰與關公信仰,就無法與中國做清楚的切割。否定中國,很難完全不傷到台灣自身。

依我個人的推測,我不認為台灣民族主義能在近期內成就什麼了不起的功業。它最可能的是在台灣內部造成分裂。就此而言,它的存在預示著台灣的悲劇。

我對台灣當然有著深沈的情感。當我人到國外的時候,自然開始想念台灣,甚至想念到神傷的地步。這種感情或許有可能促發我的台灣民族主義情感。不過,民族主義情感終究是先入為主的。因為我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先有了中國民族主義情感,所以我終究不是台灣民族主義者。

但是,台灣的外省人在認同上有額外的困擾。台灣外省人有些裡外不是人的困境。外省人對台灣的認同是比較有限的,是不完全的。但是,當與中國大陸人士接觸的時候,往往又有另一番欷噓感覺。國府當年在大陸的作為,基本上是被否定的,甚至是被恥笑的。譬如國府的抗日戰爭,就被中共大肆否定。台灣的外省人多數不能接受這樣的歷史詮釋,也因為這樣的歷史詮釋而傷感。

當然,外省人還有一層困擾,他們覺得在台灣是外人,回大陸也還是外人。最後,裡外不是人。當與大陸人討論到中國或兩岸問題的時候,與大陸人的意見也非常分歧。台灣外省人的中國觀(包括認為中國所應走的路線),比較受西方英美國家的影響,大陸人則不同。

少部分外省人,像陳師孟、謝志偉、金恆偉這類的人,已經完全認同台灣,甚至成了台灣民族主義者,他們在認同上可能比較沒有問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抉擇,也許就為了解決認同的問題。有了強烈而單一的認同,感情有了皈依與安頓,心理上是會得到滿足感的。

他們如果還有問題,問題可能在於可能要與自己的家族親人對抗。他們的父兄可能會怪罪他們數典忘祖,忘了父兄歷經苦難所追求的民族大義。

我是個中國民族主義者。不是因為我認為中國民族有多麼美好,而因為我認定我本來就是個中國人。中華民國本來就是指一個民主制的中國。我是中華民國國民,因此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人所曾承受的苦難而悲傷。我如果還有什麼個人以外的努力方向,也自然是以消除中國人的苦難與恥辱為主要目的。

我不認為中國民族是多麼美好的民族,反之,我認為它是問題重重的國家。但是,我能因此放棄中國人的認同嗎?我能像某位知名作家那樣,大聲說「我是世界公民」嗎?

我問過這樣的問題,而答案是我不能。理由還是:先入為主。除非我準備自己人格分裂,否則,我還是要抉擇作為中國民族主義者。

但是,我也因為這樣的抉擇而遭受一些台灣人的批判。而且,就如前述,在與大陸人對話的時候,意見也常南轅北轍,甚至也一樣會被奚落。

退出論壇、避談政治,這可能是比較聰明的做法。只是有時候還真的擔心將來一些悲劇發生的可能。如果現在不做苦口婆心的勸說,將來悲劇如果真的發生,內心會更加不安、更多的自責。當然,勸說很可能也沒有任何作用。我只能想像自己像是個宗教徒,發悲願來做事,卻不敢有什麼樂觀期待。

同時,我可以在我的民族認同上加上盡可能多的自由主義氣息,盡量避開無謂的爭執,避免非理性的衝動。這樣,或許能使效果提升。

什麼是自由主義?

康德的自由主義受到他基督新教背景的影響。他所謂「自由」,其實等同於自律,是自主的個人自訂規則,並自動遵行。堅持這種原則的人就是自由主義者。

根據自由主義的觀點,不論宗教主張、人生理想、生命意義,或者各種不同的價值主張,並不存在一套真的解答,換句話說,自由主義者認為任何兩個具有思考力、真誠深刻反省的人,對於同一個價值問題,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除了運用政府的強制力量,否則不可能使所有人都自願的接受一套相同的價值理念,這就是所謂多元價值。因此為了避免使用武力或任何脅迫性的手段,達成共同一致的宗教、道德或哲學主張,自由主義者要求對各種不同的歧異學說,採取寬容的態度。

自由主義者認定這種多元和歧異是民主社會不可消滅的永恒事實,然而沒有人能離開社會而生活,而社會必須有一套共同的規則,藉以分配權利和義務、解決衝突、並促進彼此之利益,因此自由主義的主要課題是:在不採用以強制手段、承認多元價值之事實的條件下,如何建構一個所有社會成員都可以遵守之公共規範,也就是說,如何在差異中尋找統合。

我願意接受以上這些基本的自由主義原則。

但是,話說回來,就如某位網友說的: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說到底是矛盾的。

所以,我的抉擇是兩者以主從有別的原則相結合。我先是民族主義,然後是自由主義者。在最根本處,我堅持民族主義的立場。但是,我盡可能維持自由主義的行事原則。

這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還是有困難,那麼就只有見招拆招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279711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回復
2009/03/30 22:30
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主要分為2種:即大漢族主義,以及大中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