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道難行?
2014/04/26 22:50:46瀏覽2384|回應24|推薦37

毛澤東有句話常被引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本是曹雪芹寫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談的是大家族裡的權力傾軋。毛引用這話應該是談革命與反革命勢力及東、西方勢力的對抗。不過,估計最先還是直接用來談天氣,慨嘆天氣要嘛過冷,要嘛嫌熱,和煦的好天氣總難常在人間。

 

什麼樣才是和煦的好天氣?東風、西風都輕輕吹著,誰也不壓倒誰,人間既不太冷,也不太熱。可惜,這樣的情景似乎不容易。

 

「中道」,或者像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說的「第三條路」,講的是政治路線,在左派、右派之外,或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極路線之外,另闢一條新路。廣義的「中道」思想,也可指在上述兩極立場之外其他的對立立場間的路線選擇,譬如統或獨、保守與革命等。中道路線重點並不在折衷,而是在整合異端,以務實可行的考慮兼顧歧異兩方或多方的價值與目的,尋求最大公約數與最大全體福祉。

 

中道應該是最理性的道路,也應該是對全體福祉最有利的選擇,而它的問題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整合的問題:如果整合做得不好,就會發生內在矛盾、扞格;再是接受度的問題,因為中道非左非右、非統非獨,從而,與左右統獨的主張全都不同,也就可能招來左右統獨全都不滿的結果。

 

雖然理論上中道較可能帶給全體最大的福祉,但是,相對於中道,左派與右派往往都更能獲得較多的支持,因為一般人比較容易偏向左或右的某一邊,所以左或右的路線至少還有左派或右派的支持。另外,激進革命與傳統主義都各有支持者;在今天的台灣,偏統或偏獨的路線也都各有統派或獨派的支持。但是,中道路線呢?他們可能得不到任何一方的衷心支持,且愈是激情的群眾愈可能偏離中道路線。

 

我們不妨看看一些歷史上的實例。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黨之一的吉倫特黨被認為太維護皇室與貴族、不夠革命,以致其重要人物羅蘭夫人也被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拿破崙執政,卻又恢復帝制;拿破崙稍後失敗,波旁王朝又復辟。實際的發展絲毫不比吉倫特黨所為更有利於維護共和制。

 

日本安倍首相曾兩度為相,在第一任的時候,他支持度偏低,上任一年,很快就落寞下台。第二任他的支持率明顯提升,任期顯然也會比較長。而他自己的主要改變就是從中間路線變成右派路線。雖然他的右派路線使中日間關係變得非常緊張,但是,至少他的國內支持度較高。

 

在經濟蕭條的時期右派勢力特別容易崛起。日本在1929年世界經濟蕭條以後,政局就很不穩定,在由此時起至抗戰興起的8年間,日本首相換了11任,且有3任首相在任中遇到刺殺事件(有兩位被刺死亡)。在動盪局面中,日本的歷任首相未必不願意朝向和平、務實,但是往往被右派勢力逼迫,而不得不走上極右的道路。首相被刺殺,多出於右派軍人的作為。1936年的226事變中,右派軍人(號稱「皇道派」)宣稱:「目前時代,正為日本擴張實力,發揚國威之時。頃來,私心私慾不顧民生與繁榮之徒簇出,致使帝國主權大遭蹂躪,國民生靈塗炭,痛苦呻吟,目前日本國家遭遇如許困難問題,實皆由此而來。一般元老、重臣、軍閥、財閥、官僚、政黨均為破壞國體之元凶。」從而,他們擬進行一系列的刺殺計畫,欲逼使政府走向極右。事後皇道派雖然遭到重懲,但是,日本右派軍人勢力明顯抬頭,並且發動了侵華戰爭與二戰。

 

經濟困難也可能激發左派勢力的崛起。1917年一戰期間,俄國首先爆發了以下級士兵與生活困苦工人為首的革命,接著由列寧領導的左派政黨奪取了政權,並建立蘇俄。此外,一戰末期,德國也有左派勢力崛起,甚至也組織了德國蘇維埃。只不過,這股勢力最後被右派勢力所壓制,並未繼續發展。而右派的納粹則帶來二次大戰的大悲劇。

 

中國在一戰後,也曾有左派勢力(共產黨)的崛起,不過受到國民黨右派領導者蔣介石所壓制。只是到了二戰結束後,左派共產黨又打敗了右派國民黨。中國也從此走向左傾路線,直到鄧小平改採改革開放路線。

 

所謂的「左派」,可能強調他們關注社會底層,強調要改革以造福社會底層大眾。這些美麗的憧憬與許諾往往吸引不少民眾的認同,特別是青年的認同。但是,這也可能只是空洞的理想口號。實際上如何呢?北韓也號稱是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的領導者或許也曾真正想要改善社會底層大眾的生活,只是最後的結果卻未必是如其所願。他們可能也算是「左派」(因為他們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許多所謂社會主義國家都並未真能改善底層民眾的生活(甚至是製造了更多屬於底層的民眾),所以在九零年代很多「社會主義」國家改絃易轍,放棄社會主義。以現在的中國大陸來說,目前仍然堅持宣稱他們是社會主義國度,但是,他們的底層大眾也仍然困苦。

 

左、右派都會在困難的時期得到較多民眾的支持,而激進改革派與傳統派也都會有擁護者。至於中道主張呢?

 

以近代中國來說,中道派的代表或首推梁啟超,以及稍後的胡適。梁啟超在清末提出「開明專制」的路線,卻不敵孫文為首的同盟會所提倡的「畢其功於一役的革命」與「共和制」主張。

 

孫文領導的同盟會與梁啟超領導的維新派之間曾展開長期爭論。梁啟超主張在中國推動開明專制、君主立憲。而同盟會則主張通過(暴力)革命走向共和。最後是同盟會因緣際會贏得上風。維新派則被罵為保皇黨、保守派。事實上,梁啟超曾寫了「中國存亡一大問題」(1905-6年)的長文,指出中國尚無條件即行共和制,勉強行之可能陷入強人政治與軍閥割據的困境。他的警告後來不幸成真。可惜,這個警告並未能阻擋革命的大勢。梁氏所預言的悲劇之後果然一一應驗。

 

梁氏的預言非常準確,可見他確實是個智者,能預見人所不見的未來悲劇。奈何他人不理會智者的警告、不聽他的建言,反而罵他是保皇黨、保守派。

 

胡適被蔣公喻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他一方面提倡自由主義,一方面卻也提倡「整理國故」,可說是另一位中道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提倡白話文、新思想固然與傳統派異曲;而主張整理國故,卻又受到魯迅、陳西瀅的批評,說他是開現代科學的倒車;而他提倡自由主義,也被左派認為不夠革命。

 

在近代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有許多被批評為「保守派」的人未必不主張改革,也未必不關心社會中的底層大眾,而可能只是講究改革目的與過程的理性與務實,寧願多些耐心等候,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而真正能達到改革的務實目的。然而,這種苦心未必能為一般人所體會。大眾的激情使他們無法忍受「保守派」的溫吞、遲緩。但是,急進卻未必真能成事。民國肇造,卻未能為中國人帶來福祉,反而讓廣大中國人承受了更多的苦難。另外,像是中共在50年代末所推動的超英趕美大躍進政策,結果也是落得一場空,甚至帶來所謂「三年自然災害」的巨大傷害。

 

總之,「中道」應該是務實的理性主義者的典型抉擇,但是,未必能為激情、焦慮的民眾所喜。

 

馬總統初上任,就宣布要成為全民總統。但是,現在卻落得九趴總統的封號。那意味著不僅是綠營民眾不願意支持他,連藍營民眾也多數都不支持他(雖然馬總統的平均支持度絕不至於只有個位數,但是批評者喜歡抓住最極端的訊息來張揚。不過,馬總統失去部分藍營民眾的支持也是事實)。但是,他究竟做錯了什麼呢?

 

馬總統上任以後,兩岸交流日益熱絡,但是顯然引發獨派的疑慮,以致激起現在的反服貿風波。不過,我並不認為兩岸交流與服貿協議是錯誤的政策,我認為這是必須的做法。所以,對錯的評斷標準顯然與統獨立場有關。馬總統被獨派認為「親中賣台」。對統派來說,並不存在這種罪名。統派甚至還認為,馬總統所宣布的三不政策中的「不統」是錯誤的主張。只是,統派已經成為台灣的少數,並不足以主導風潮。

 

重要的是,馬總統顯然試圖在統獨間尋求中道路線。只是這個路線雖然理性,卻不討好。統獨雙方都不滿意這樣的政策。馬總統選擇偏統或獨,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願意更堅定地支持他。即使統派人數較少,也還有一定比例(約二成。而且明確的傾統政策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傾向統派)。既然馬總統選擇不統不獨,統獨雙方的人就都不再堅定支持他。只要再有其他讓人不滿的理由,他就很容易喪失支持。

 

馬政府現在又遇上反核的大麻煩。如果處理不好,恐怕又引爆炸彈。我並不反核,從我的觀點看,那些決絕反核者太偏「信念倫理」,忽略政治「責任倫理」的考慮。再者,他們也可能混淆了個人的政治立場好惡與反核運動的兩種情感。就像名嘴董智森質疑林義雄的一點:在阿扁執政的時代,為什麼不出來反核?到了馬政府時代,就要用自殺威脅去阻擋核四?我也認為林義雄其實是夾帶著政治立場採取反核行動。從而,喪失對核電的理性抉擇空間。馬政府已經做了巨大的讓步(核四續建完工後暫時封存),卻仍然得不到善意回應。

 

綠營不願意支持馬政府,有太多政治立場的理由,這裡夾雜太多非理性的態度。但也許最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連藍營民眾都不太支持馬政府呢?

 

藍營民眾的不支持,一個原因是他被認為軟弱無能。經濟低迷,又有小林村事件。雖然這都不是馬總統所造成,但是,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卻被嚴重質疑。至於誰能有讓人滿意的解決問題能力,卻不是大家所關心。民眾只需負責批評執政者,而不必負責解決問題。看看現在韓國的沈船事件,處理也未必能令人滿意。之前美國處理紐奧良市的颶風與水災,又處理得如何?究竟誰能把這些突發的或境外爆發的問題做出令人滿意的處理?

 

藍營失望的理由顯然還不只此。部分還包括:馬總統被認為對綠營、獨派、在野勢力的態度太溫和或太順從,而對支持者太少回饋;此外,他的政策被認為不利經濟或民眾的荷包。扣證交稅之議就引發軒然大波。取消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終慰問金,也讓許多退休軍公教人員不滿。而他提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也遲遲難行。當這些政策推動不利之際,民眾卻又有另外的抱怨,罵馬政府太偏坦富戶,而不恤貧民大眾。問題是,馬政府也想要拼經濟,想鼓勵投資。再者,政府不宜像部分民眾那樣,抱持仇富的態度來制訂政策。對富戶抽取重稅,或逕予政策打壓,固然可讓部分民眾感覺較舒坦,但是,結果會如何?社會主義國家的痛苦經驗難道還少了嗎?那樣的結果真的對全體最好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簡單明白,何妨讓執政者有更大的空間去嘗試呢?不是不可批評、檢討,但是不需用決絕、武斷的口氣逕行否定、逼令改變。三零年代的日本,因為右派軍人的強迫,導致爆發侵華戰爭,但是,最後受害的也包括日本本身。五、六零年代的中國大陸,利用群眾的力量強迫走向極左路線,也讓廣大中國人嘗盡苦果。

 

馬政府的作為究竟是與非,我的個人主觀評價對許多人來說當然都缺少參考意義。但是,每個人自己的理性判斷仍然很重要。像稍早的反服貿運動,與現在的反核運動,其間的理性抉擇空間難道已經完全消失了嗎?毫無再做思考的必要嗎?

 

中道難行,理性沈埋。這是經濟蕭條時期的常見景象,但也可能是大悲劇來臨的前兆。今天的台灣能否跳脫這樣的悲劇命運呢?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2832511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是父親嗎?
2014/04/27 09:04
我不是父親,但是我看得到父親角色的重要。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假設所有的父親都懂得善惡是非的,不是黑道人物的。

如果家裏的母親、爺爺、奶奶、叔叔、伯伯、街坊鄰居,天天有人在孩子面前辱罵父親,說長道短,嫌這個父親不會賺錢,不會做人,不會這個,不會那個......這個家庭會如何?

馬總統所帶領的中華民國整個社會,就是那樣的家庭狀況。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可以提意見嗎?
2014/04/27 08:53
一早就讀了此文,心裏很有感慨,想說又怕得罪格主的善心。

看到格主鼓勵一樓提意見,我想我也許可以表示意見,格主也許是胸襟開闊的人。

格主的分析能力是好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建設性。

反馬的人最愛批評馬的溫和、軟弱,也就是批評馬身上所有中華文化的美德。

馬從來沒有替他是基督徒,但是他的言行也有基督的美德。

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馬總統有錯嗎?我真的看不出來。

但是大家透過媒體渲染的馬總統,卻是一個不會做人的人。

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不會做人。一個具備傳統美德的人,不會做人。

馬總統寬宏大量,容忍王金平這樣的小人,討好弱勢的反對黨,他太會做人了。

馬總統的缺點就是不奸、不貪、不小人、不寧色......。大學教授們如果同意馬總統有這樣的缺點,那麼大學還教得出正人君子的學生嗎?

國家重任不是總統一個扛就可以的,如果大學教授們不能夠體諒總統的辛勞,分擔教育的責任。這個國家遲早要被百姓拉垮的。

njmoza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7 03:13
雪芹?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04-27 08:27 回覆:
謝謝提醒。已經更正。

ST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6 23:50
很有水準的文章,非常贊同。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04-27 08:28 回覆:
謝謝鼓勵,請多點提供意見。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