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情緒」與「理性」的抉擇
2014/03/25 11:33:06瀏覽3302|回應12|推薦27

我與朋友討論服貿協議條文審查事宜,我說:「理論上,修法還是有可能的。不是說已經接受逐條討論與表決嗎?大家或許會說,總統已經說了不能改條文。但是,這畢竟不是法理的限制,是實務性考慮下的主張。如果藍委認為條文確實絕對必須要修,還不是照樣可以修嗎?」

 

一位反服貿的綠營朋友說:「藍委認為條文就是絕對必須要修,還不是照樣可以修嗎?」偏偏藍委都是一些急於巴結馬的無意志的失智人(為了下屆提名),又有哪個"闌尾"有這樣的膽識敢去挑戰馬騜?」

 

雖然這說話的是一位學界的朋友,但我實在是覺得這樣的陳述不夠嚴謹,太多的情緒成分(註一)。我認為這種激情態度不會有利於台灣的未來。我認為在「情緒」與「理性」間做出對的抉擇,這才是最重要的、攸關社會進步與福祉的抉擇。我以為,如果人民不走向理性,社會就不可能真有進步。但是,情緒與感性卻又太有魅力。很少人能躲過情緒與感性的召喚。

 

中國人歷來不乏仇官與仇富的情緒,但是,這卻無濟於使中國社會進步。西方的理性主義才帶來法治與制衡的觀念;而基督教的愛與諒解,則給社會帶來互信與秩序。後者也被社會學者韋伯認為是倫理理性化的表現。

 

當然,「理性」也常受到批判,並非沒有問題。譬如有另一位反服貿的朋友就表示:鼓勵學生以非理性的行動去創造理性所要的結果。這種弔詭的言詞其實是常見的拿「價值理性」來批判「工具理性」或「程序理性」的變形說法。但是,我認為問題主要只是在「工具理性」的背後,我們要更多的「價值理性」與「溝通理性」來作為行動的主軸。但是,並不表示工具理性是不應該的。這位朋友認為反服貿符合價值理性或終極正義,這種說法則是我其他文字努力想要扭轉的想法。我之所以呼籲重新審視中國,就表示我並不同意反服貿與其背後的反中國完全符合價值理性或終極正義。這種想法過於褊狹,而且會有自綁手腳的效果,但是顯然接受者眾多,包括我這幾位學界的朋友們在內。

 

「情緒」與「感性」當然也有分別。我認為「感性」是一種比較包含性的概念,「情緒」相對而言只是其結果的一面。感性主要是指接收訊息並產生感覺的能力。情緒比較是感性所產生的感覺的某種表徵。我們不能沒有感性,甚至也無法沒有情緒。但特別是對於公眾的事,我們應該強調盡量少些情緒。這時候,感性未必消失,而可能是被純化、昇華。

 

憤怒是一種情緒。但是感性卻未必要導向憤怒。我們看到一些讓我們覺得遺憾的事,我們可以憤怒,卻也可以將憤怒調節成大悲心。後者是感性。不過,感性非常需要理性的調節。有時候我們強調「愛」這種感性。愛可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我們的愛卻往往狹隘,在我們愛的同時,我們也在開展恨的感覺。我們愛某些人,同時也恨另外某些人。這樣的感性,就可能帶來不正義。而且,我們的感性愛心並不讓我們覺得不正義,反倒覺得那樣才是正義。

 

將異己者妖魔化,往往可以滿足我們的情緒。群眾運動研究者賀佛爾(Eric Hoffer) 說,群眾運動常會要找到一個魔鬼來作為集體仇恨的對象。如果沒有找到這個仇恨對象,群眾運動本身可能會衰竭。而為了維持集體的激狂情緒,群眾就常會產生自我犧牲者。通過某些人的自我犧牲行動,來維繫群眾激情。群眾運動的特質最主要是大家不冷靜,而且拒絕冷靜。人在群眾中會做出自己想不到會做的事。,但是,激情也將嚴重誤導我們的判斷與抉擇。情緒得到發洩了,卻也可能帶來了災難。義和團與紅衛兵都是典型的例子。

 

群眾激烈反服貿之所以被視為正當,相當程度是因為人們已經成功將中國與馬政府「妖魔化」的結果。妖魔化往往並非毫無根據,但是大體並非出於充分理性。中古時代的「獵巫」行動,也是將特定人給妖魔化,而且許多人都能同意這種妖魔化。但是,多年以後再看,獵巫是多麼殘忍、不理性。如果一定要妖魔化,我倒建議要普遍,視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妖魔,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對每個人我們都要做出預防與節制,這樣的態度我倒認為比較合理。局部的妖魔化,違反多元文化主義的精神,也帶來不公平的對待態度,最後也可能帶來集體出路的自我阻絕。朋友們,我真的認為在台灣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我們實在沒有非理性的權利。

 

註一:

由於這位朋友是位熱情、樂於助人、工作非常認真的人,我格外感覺不解這裡的強烈攻擊謾罵的態度。我唯一能給出的解釋是,國民黨前期所留下的仇恨太深,即使隔了這麼多年還是無法化解。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97816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古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7 00:50
『太陽花之亂』與『白衫軍之亂』雖事發源頭不同,但兩者政治鬥爭之本質完全相同,『太 陽花之亂』的政治鬥爭基礎是『逢陸必反』,『白衫軍之亂』的政治鬥爭基礎則是『軍民矛盾』,其實這『兩亂基礎』都不算什麼大事,但就是『有人』具備如此強大之煽風點火本事把『日常小事』轉化為『國際大事』,至於是何方之妖魔鬼怪會有這天大本事?如今即使是台灣的白痴也應已知此事實是出於何士,你沒事就別再無所事事沒事找事發誓要實事求是試著適時試試考我是否適巧識知是事。

withshel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6 00:30

10樓PO的那篇光第一點就錯誤了

開放部門那個區塊,歡迎查詢政府官方網站答辯有關ECFA部分 

還說是國中老師?看來我也可以當國中老師了!


國中老師兼深藍子女參戰策略與心得
2014/03/25 22:26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395584633.A.8DC.html

T
2014/03/25 16:25
喔ㄨ!不得了,jun5238樣連美國國罵都出口了;其實jun5238的文筆非常好,想罵什麼就罵什麼,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吃灰之力。

今飆美國國罵,可看出其內心之急切和焦燥不安。何以故?
蓋馬英九之任期已屈指可數,而jun樣除了留下數千篇「罵馬文」外,主要目標並未達成。

何為「主要目標」,舉例講就如米果老闆請某人去寫專欄一般,他希望RongShanLin老闆能見識到他一流文筆,也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一展長才。可惜大老闆有眼不識泰山,至今未見動靜。
jun5238心急矣!飆美國國罵,離「主要目標」就更遠了!蓋大老闆的報紙再爛也不能讓你這樣胡來。

馬英九並非唾面自乾型的人物,今位居總統之位,實難和你計較;待他日任滿下臺做百姓,日子清閒沒有目標,他可能告你玩玩。一篇判一天好了,jun樣就得在牢裡呆好幾年。因為你寫的東西99.99%都是人身攻擊,一篇可能不只判一天,jun樣說不定直著進去橫著出來。

陸荃~活得像窮人,擁有許多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4:13
從前的科學討論總將情感與理智對立,但現代的心理學已重新定位情感與理智都是幫助人類因應環境挑戰做出抉擇的相關系統。如Malcolm Gladwell出名的書: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所說:人類小決定用理智,結婚、買房子等複雜的大決定,用的是情感,所謂的gut-feeling。這也包括政治。Like it or not, this is how human  operates.

政治人物在競選時總是搖旗吶喊簡單到近乎可笑的口號,那不是用來說服,而是給下意識情感已做出決定的選民拿來當justification ,彷彿他們是用"理智"冷靜做出決定。

馬政府這次的失誤在沒有正視或錯估這懼中情感的強烈度,便企圖倚賴立法院的藍營優勢。在美國politically astute 指的是一個政治人物掌握民眾情感風向的能力,這可以導向manipulation,但某一程度上也算反映民意。

鼓吹放棄非理性的情感、選擇理性,是對抗大自然徒勞無功。只有正視這強烈情感的根源,不把它當作非理性的misbehaving,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佔領立法院等行為雖然無法到令人髮指,但另一方面不也正是民主自由這不完美系統在發揮效用:它讓這些強烈情緒的分歧對立能夠適時地得到一些釋放,像火山三不五時地小小爆發,才不會積壓成像埃及等國的大破壞。

這又何嘗不是臺灣民主自由這些年來的小小成果?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03-25 16:41 回覆:

很謝謝你參與討論並提供很有見地的論述。

其實,我曾在其他的討論中說過,應該解構「理性」概念,但是卻又在此大談理性。如果有人拿這個做文章,批評我前言不對後語,我大概很難自辯。

當然,這應該是不同層次的討論。如果很嚴格地深究下去,我估計我們真不知道什麼是「理性」,因為它大概沒有對應特定的腦部結構,而只是某些腦部功能的綜合面向。人類之所以很早就有所謂「理性」概念,我認為主要是就社會生活中的行動需要發展而來。就像我也認為「道德」是社會生活需要的特質,卻也沒有特定腦部結構相對應。不過,或許話說回來,可能是有某種腦部結構比較與理性及道德有特殊的親和(affinity)關係。如果能找出這個,也很重要。那麼,我們可以把既有的理性、道德概念與腦部的特定結構的功能做更清楚、細緻的對照。也就是說,可能有些所謂理性或道德,其實是無從對照於腦部結構的,主要是人所虛構的特質。譬如康德講理性,就比較帶有神秘的味道。好像理性能力是來自神授,而也是人欲接近神所需要的最高能力。但是,如果從無神論的角度,這種說法就太虛玄。這種特質也很可能是我們無法從腦部結構的分析找到的功能特質。

說了這麼多,理性與感性間的區別,以及兩者間可能的合縱關係,當然也會變得更複雜難解。這應該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但是,大概還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有突破性的收穫。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03-25 16:55 回覆:

在我的討論中,我嘗試將情緒與感性予以分辨。我們不可能排除感性,但是或有可能將感性導向不同的情緒。好比將可能的憤怒導向悲憫。我們的行動就可能會大不同,比較不會帶來衝突與悲劇。

當然,有時候憤怒情緒也是必要的,也可能有積極意義。有時候隱忍、壓抑或轉移、投射反而是不應該的,就是要直接發怒。這裡的分辨可就是大難題了,人往往不是過度隱忍,就是易怒,過猶不及。這恐怕必須要由理性(譬如「結構理性」)來做行動的轉轍器,做出關鍵的抉擇。

還有個值得討論的議題是,上述的理性要求,是對行動主體而發。我要求我自己,可強調理性,我要求那些我認為理性的他人,也可能要求他們理性。但是,如果是面對著一群已經激怒無法控制的人,我作為行動主體的理性態度,就未必是去要求這群人理性,而有可能是順從他們的要求或是先設法緩和他們的憤怒。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4:12
大自然有個平衡的方法:激情的人多半短命。這也合乎所見年輕人滋事的多。

Agnes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2:47
5268幾乎每天妖言惑眾,辛苦了!口業造多了!要多保重啊!

jun5238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2:27

樓下筱蒨網友是被時間感所騙,台灣從來都還是那一撮人在管,只是當年是職業學生,國特,現在收割別人流血的民主成果,當起賣台總統罷了。請參【沒有民主,就是獨裁者的法治!

中研院院士黃進興就曾於2009年底所撰之「師門六年記」一文中提及:「鮮為人知的,余老師在耶魯任教期間,對台灣民主與人權的發展,甚為關切;他且一度為美麗島事件投書『紐約時報』,替黨外仗義直言。有趣的是,當時代表國府立場反駁他的,卻是當今台灣的總統馬英九先生。」

原來馬英九曾於一九七六年二月至一九八一年初,擔任國民黨學生雜誌「波士頓通訊」的主筆兼主編時,直接透過社論點名駁斥陳若曦、余英時等為美麗島被告求情的知名人士是開時代倒車、思想矛盾、認知能力有問題。

至於對解嚴的立場,馬也曾於一九七六年以「葉武臺」之筆名,在「波士頓通訊」撰文反對。

在解嚴後、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蜂起的一九九一年,時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馬英九曾代表國民黨與行動聯盟代表李鎮源、林山田、張忠棟等人在來來飯店密商;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的宋楚瑜都已被說服,同意廢除刑法一百條,惟獨馬英九仍堅持反對,表示「不能接受」。


筱 蒨-Lucif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2:20

格主的那個朋友,可能是被人洗腦太嚴重了,就如同樓下那位反馬網友天天到處鬼扯瞎掰文章,用似是而非的論點扭曲是非來誤導社會大眾一樣。

如果格主的朋友長期收看這些操弄是非的文章,不被影響才怪。不覺得現在綠營對國民黨的仇恨超乎過往的嚴重,極為反常嗎?國民黨早就不是當初數十年前的那一批人馬在管理,有必須搞得這樣充滿怨恨跟不共戴天之仇的憤怒?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03-25 13:25 回覆:

這種變遷的情形,我覺得值得深思。我已經滿60歲了,在台灣生活了60年,先前也沒感覺到許多人對國民黨有如此深沈的仇恨情緒。所以,我懷疑媒體的作用是促使情緒激化的原因。而媒體則因為民主化、自由化而趨向煽情。當然,如果沒有早期的仇恨,媒體的煽情方向也不致於如此。

我也認為現在的國民黨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國民黨被公開批評、痛罵的機會倒比以前還嚴重。我覺得這是人性的反應模式。有句話說,「讓你方便,你就隨便」。這也是人性。就此而言,現在的情勢也就並不奇怪了。只是,這樣並不會使台灣進步。


jun5238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25 11:53

也有可能是被媒體騙了..

觀察站/逐條討論 解僵局「最大公約數」去年六月廿一日,兩岸兩會簽署服貿協議,四天後,國民黨團在朝野協商簽署「逐條逐項審查」的結論。這個結論,讓席次多數的國民黨綁手綁腳,也埋下服貿衝突的導火線。

服貿被馬政府視為拚經濟一塊重要的拼圖,但延宕九個月,拖累馬政府區域經濟整合的腳步。國民黨團將服貿送出委員會,雖然爭取到六月一定要過的黃金時效,但也點燃學生占領國會議場的引信。

為尋求解方,馬總統周日記者會,讓步同意可以「逐條討論、表決」,國民黨團也跟進,同意在「院會」逐條討論、表決。「逐條討論」成了當前解決僵局的最大公約數。

短評,They are really FUCKING Taiwan Slaves!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