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油毛氈及柏油
2014/01/02 21:24:53瀏覽10906|回應0|推薦4

油毛氈及柏油

  油毛氈,九份人稱為「紙版」;柏油,稱為「擔仔膠」,因為比瓦片便宜,施作也比較簡單,是早年九份最流行的建材。約莫三十年前,九份還都是這種黑壓壓的房子,形成特殊的聚落,有學者建議全部保留原貌,作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但與當地人期望有別(註一),如今聚落裡鋼筋水泥林立,新舊雜陳,很不協調!

  九份有一首諺語:「三更散、四更富、五更起大厝。」意思是說三更時還是貧窮、四更變成有錢人,五更就可以蓋起大房子了,這也形容淘金客「一夕致富」的夢想。固然有人挖到富礦,蓋起「西洋樓」(註二);但多數人還是勞勞碌碌,能夠圖個溫飽,已屬難能可貴了。所以,礦工的房子大多以價廉及便利為主要考量,並且儘量就地取材。

九份山區多石頭,礦工住屋多數以石材砌成。家境稍好的人,用整整齊齊的「四支石」砌成;其次正面用「四支石」,其餘用不整齊的「雜錯石」;最不得已都用「雜錯石」。至於屋頂,除了油毛氈舖蓋外,有人四周設女兒牆,九份人稱之為「風圍仔」,顧名思義用以防颱。如果沒有「風圍仔」,只好在屋頂兩側壓上鐵軌,用鐵線固定在地面的大石頭上,以免颱風來襲,將屋頂掀起。另外,在門口或窗口之上作一個遮雨版,九份人稱之為「鳥踏仔」。

起造這種房子,除石牆僱請師傅堆砌外,上樑、釘木板、舖油毛氈、塗柏油,往往是左鄰右舍相互幫忙完成,代價只是吃一頓飯而已。由於油毛氈受冷縮熱漲的影響,容易出現裂痕,或者受到小石頭的擲擊,產生破洞,每年都得利用大太陽的日子,重新塗刷柏油一、二次;否則下雨時,屋頂落水,室內便得擺上水桶、臉盆等容器,來承接滴落的水滴,以致所發出叮叮噹澢聲音,只好自嘲有如交響樂一般。

  這種礦工住宅,談不上美觀,也沒有室內裝潢,但是冬暖夏涼,全家又窩在一起,稱得上是「溫暖的家庭」。記得沒有電視的年代,我最喜歡夏天,每當晚餐後,大家拿「椅條」及板凳圍在「門口埕」乘涼,聽大人講「桃太郎」、「乃木大將」、「豐臣秀吉」的故事;有時,觀看滿天星斗,長輩也教我們辨別「北斗七星」的位置,特別叮嚀小孩子確莫指著月亮;否則,耳朵會被割傷。不過,最擔憂的還是颱風來襲,尤其是西北颱,強風從海面直接吹來,毫無阻擋,這種簡易的礦工住宅,不是全毀就是半毀,大人又得花錢重新翻修。可是對小孩子而言,每當颱風過後,經常三五成群沿街檢拾被颱風吹落的鐵片、鐵釘、鐵線……等破爛,收集後再賣給舊貨商換取麥芽糖。所以,颱風倒也給小孩子帶來額外的福利。

  生活水準提升以後,許多九份人毀掉舊宅,改建鋼筋水泥房屋;也有人在石頭屋外塗上水泥,但保留油毛氈屋頂;另有人維持石頭牆身,改用水泥屋頂。總之,純粹早期礦工住宅,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只在崙頂路、輕便路、烏勢巷等地段,還可以找到部分遺跡,甚至於人去屋空,留下斷垣殘壁、雜草叢生,此情此景,對走過這段日子的九份人而言,真有不勝唏噓之感。也許再過若干年,這種「原汁原味」的礦工住宅,也要消逝在無情的歲月之中,就如同九份的日式房子一樣,沒有留下一磚一瓦,我跟來訪的朋友說,九份曾經有一大片日本房子,也只能想像而已,豈不悲哀!

 

註一:二十幾年前,台大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曾來九份與鄉親協談,希望當地保留原來的風貌。有人反駁說,你們都市人大便都用坐著,還有抽水馬桶;難道要我們九份人還蹲在糞坑上嗎?由於九份大部分土地,仍屬礦業用地,產權歸台陽公司所有,又沒有都市計畫,因此欠缺配套措施,只有道德勸說,無法抵擋民眾改善生活的期望。

註二:九份西洋樓,指的是日據時代或光復初期所建造的鋼筋水泥房子,至少要「二棧樓」以上,外觀有部分裝飾,例如:洋台、雕刻、貼磁磚……等,這種建物有別於礦工住宅,在眾多油毛氈屋頂中,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油毛氈及柏油-這是九份礦工典型的房屋,牆用不整齊的「雜錯石」,屋頂用油毛氈加柏油,屋頂兩側壓上鐵軌,用鐵線固定在地面的大石頭上,以免颱風來襲,將屋頂掀起。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031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