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6 21:19:32瀏覽704|回應2|推薦9 | |
愛看書的人,不會是書丐,特別是不想買書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堅持。尤其是在書店很多,出版品更多的今天,真的值得你花錢去買的書已經不多了,書,還是看看就好了,畢竟,書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買的,不要像我這樣白爛,一年要買上幾萬塊的書,每天看都看不完了,還在繼續買,這不會讓我覺得很光榮,反而讓我覺得,我是白痴,因為工作需要的工具書太多了,反而是真的值得閱讀的東西卻是很少。 會有些感慨,是因為看完刊登在5月21日聯合副刊的「台灣文化人還有春天嗎?」,又看到一篇蘋果部落格上發表的「書丐」,作者特別加註若干字樣,很好奇的點進去看一下,看完之後,個人主觀認為作者將自己的文字拼貼遊戲跟讀者的購書習慣混為一談,更使用「書丐」這樣的字眼去形容讀者,為眾多讀者貼上負面標籤未免太沉重,太過負面了。畢竟,書不是作者寫了之後,消費者就一定要去買的,尤其,書不是每一本都值得去花錢買的,更不見得每一本都有閱讀的價值,不想買些不喜歡的書回家,就要被罵成是「書丐」,實在有失厚道。就像有些人寫的東西,不見得是大家想看的,就要痛罵讀者水準太低,這是讀者的錯誤嗎?怎麼不檢討是不是自己的作品有問題? 就像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少數讀者對於閱讀文化相關議題的關心,但問題出在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應該是有專業的圖書館員或是社會賢達,有時候只抓住一則新聞而大作文章,這種為了作文章而作文章的心態,無法深入去思考新聞背後的現象,進行不同的角度的衡量。然而,這些傢伙卻懂得在身上貼上一張文化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或是圖書館員的保護色混淆視聽,扛著「包容多元」的旗號當成掩護。 如果我們進一步的思考,甚至進行檢驗,我們會發現其實問題不並是表面上看到的這樣簡單,往往是這些「偽專業人士」掌握浮面議題而把問題簡單化,之所以稱呼他們為「偽專業人士」,關鍵在於職業只是一種稱呼,並不代表他們花了多少心思在深入剖析問題的核心,甚至是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個例子,曾經看到有研究生投書報紙,他認為一個地方性大眾開放圖書館竟然缺乏某種專業領域的特種圖書供其使用。個人認為,這樣的讀者叫「自私」,問題出在很多地區性的公共圖書館,目的並不在於庋藏專業圖書以供特定人士使用。講白話一點,如果你在什麼某某縣立某某圖書館,向館員抱怨:「你們怎麼沒有人因工程學?」請問一下,這種只有大學以上學生需要的圖書,真要採購將會浪費公共圖書採購經費在一個人身上,而排擠掉其他大眾讀物的需求,很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就連公務員考試進來甚至是約聘的圖書館員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 類似這樣的狀況很多,很難一次說完,只能說,這種學生不具備「冤有頭債有主」的基本觀念,理論上,這位偉大的研究生應該向繳了學費的母校要求採購,而不是去搞不清楚狀況的抱怨地方圖書館。 換個角度來討論,如果不是因為工作或學業的需要,當你跑到書店或是圖書館,你的目的會是什麼?看書,只是純粹而且單純的看書?或者是因為某種特殊的目的,尤其是因為具有不得不看的壓力?先從最後一項討論吧! 很多人都有不得不看書的壓力,聰明的你,大概知道我講的是什麼?是的,就是「考試」,因為考試的關係,從小到大,從小學到大學,從畢業到工作,現在很難找到不考試的東西了,除非你的關係很好,唸書到工作可以靠關說,或者是家大業大,像是大同集團那種樣子,學校工廠外加公司都有,不過,關說與家大業大不在討論範圍之列。 說到考試,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戰戰兢兢的去唸平常根本就不想念的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躲到圖書館附設的閱覽室,於是,圖書館最大的功能,並不在於提供讀物的閱讀功能,而是擺上一張乾乾淨淨的桌子提供你一個窗明几淨的唸書環境,相信這就是大多數人的「讀書經驗」。 於是在台灣,一講到讀書,大多數人的制約反應就是「考試」,講到考試就會想到「圖書館」,其實,正確來說,應該是「圖書館附設閱覽室」。作個簡單的小結論,那就是在台灣,大多數人的閱讀經驗就是好好的唸考試會考的書,求學的時候要唸教科書,畢業之後要念很多證照考試高考普考特考…… 唸書=考試=閱讀,這就是台灣閱讀經驗的恆等式。 在這個大多數人的閱讀經驗之下,搞到現在的教改外帶多元入學,因為基測要加考作文,所以,台灣可憐的學生就得開始進行「課外閱讀」的可憐差事了,至於有些大學更殘忍,提供指定優良課外讀物,只要你不K完寫心得,你就等著晚點畢業。 這樣的閱讀經驗,憑良心說,這跟考試要死背教科書好像沒有太多差別,充其量還是一種「?笑鱉沒尾」的閱讀經驗,到底這種搞法,會不會讓我們這些可憐的學生突然間對「閱讀」這種東西產生很好的印象,進而帶動閱讀習慣,或許可以花點時間觀察看看。 不過,就我的閱讀習慣來說,我喜歡亂翻東西,只是不太喜歡利用一般圖書館,因為要找的書,往往在一般圖書館找不到,要不然就是在一般圖書館找不到最新出版的書籍。所以,我寧可去專業圖書館或是書店,但是,到了書店,又覺得讀者的閱讀習慣太差,不是一邊翻雜誌一邊講電話,就是大人看的起勁,放著小孩在旁邊玩耍哭鬧,要嘛就是拿起隨身攜帶的電擊棒過去修理這些王八蛋,不然就裝「俗辣」買書回家。因此,以我的習慣來看,要刺激消費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請書店加設像速食店那種兒童遊戲區,然後就會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善良讀者乖乖的買書回家。 關於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不太好,除了上述的閱讀就等於讀書,以及粗俗無禮之外,我想那位「書丐」的作者,把台灣的讀者看書不買書的行為批評到一無是處,老實說,非常不應該,關鍵出在,「讀書真的一定要買書嗎?」的迷思上,更重要的是接著要討論的問題,「台灣到底有多少出版品值得買」? 如果想要讓大家多讀書而不買書,唯一的平衡點就像某個圖書館員的「不成熟」意見:「請暢銷書出版社多捐點書給圖書館吧!」這樣圖書館才有很多大家想看的書能夠吸引很多讀者前來借閱,可是詢問度最高的書就等於好書嗎?這個就很難說了,只能說趕上一窩蜂的潮流罷了,如果圖書館真的要採購這些暢銷書,經費不一定足夠,但是請出版社捐贈給台灣廣大的公立圖書館,你猜出版社會有什麼感覺? 於是,在同一個時間,我也看到出版社在抱怨,因為國家圖書館宣稱採購經費不足,希望各大出版社踴躍捐贈出版品以國家庋藏,哇咧,從這些出版社的抱怨,我才體會到國家的財政困難到需要每個出版社來擔任「愛國商人」的角色。靠妖咧!不只是讀者把出版社當成慈善機構,就連我們的國家也把出版社當成慈善基金會,幹!老子能不能說,歡迎出版社捐兩本最新的出版品給我「獎勵學術」啊! 從一個國家的大結構來看,財政支出的分配不平均,首當其衝的就是教科文支出,從台灣民眾的支出習慣來看,要真的沒錢,第一個該省的就是買書的錢,當然,也會有例外,那就是民眾本來就沒有文化閱讀習慣,所以本來就不多的文化支出更應該節省,至於國家,不用說,當文化相關部會的官員不太有文化教育的觀念時,這些固定支出,也是該替國家省下來的,於是,我們會看到自許為「文化人」的名士又在那邊靠吆說:「台灣文化人的春天在哪裡?」 台灣文化人的春天,就在錢多經費多的地方,不能否認的是,搞文化多少會有不賺錢的部分,像出版社就懂得「截長補短」,至於政府呢?當然是優先補助政治正確的那個申請者,尤其是關係良好具有政治人脈的文化人,永遠都不怕會餓死,這就造成在台灣搞文化的人都變成「文化丐」,除非背後有某些財團的文化基金會願意附庸風雅的贊助,不然的話,就要到對岸去賭一把,當台灣的文化人當乞丐當到大陸去的時候,靠!要統戰是吧!那還不容易,誰叫這些文化人沒有骨氣,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更該怪台灣政府養不起文化人,通通拱手讓給中國了,我知道政府會講,我們有搞文化創意產業啊!拜託,那哪裡是文化創意產業啊!那是文建會加原民會外帶文建會的主委的政績秀,報告隨便寫寫就可以交了,反正確定過上面都有主委的大頭照出現就好了。 其實,在台灣問題也不完全是出在錢的問題,而是出在每個人的腦袋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先前說過的,當民眾的閱讀經驗只有因為考試而唸書,而且這就是社會固定的大結構時,你認為只要把錢拿出來,就能改變這個社會結構,那就好像是薇閣小學的大財主董事長一樣的沒水準,只要小朋友答對問題,馬上就賞一千塊大鈔一樣的噁爛,拜託!會來唸薇閣的小傢伙,家裡可能都是燒新台幣兩千元大鈔來煮飯的,你拿這種有錢人家什麼都沒有就是錢最多的東西當獎勵,這樣的學校還能辦的起來,這些小朋友以後還是社會的菁英,這就是教育界的基因突變奇葩。 當有錢人的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錢砸出來的,而一般民眾唸書就是要考試才有機會當總統的時候,你又能指望民眾的水準有多少提升?你還希望書店裡面的出版品擺出來有多少水準? 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去看看,當「藍海策略」跟「地球是平的」這類的書大賣的時候,是什麼人去買的?這種人買這些書是要幹什麼的?很簡單,如果不是因為你一直對於保持吸收新觀念的衝勁,那麼就是因為想要搶在世界潮流之前找到一條賺錢的大道,或者是老闆的讀書會要求大家要讀的,還是因為你自許為一個一定會成功的經理人,這就是你必讀的教科書。 如果是看看這些「創新觀念」也就罷了,但是,看了又怎樣呢?在你看過之後,你也只能複製而已,能依樣畫葫蘆很了不起嗎?能賺得到大錢嗎?難道一個「創新觀念」的背後,是絕對的完美無暇,讓你花點腦筋用點邏輯採用真理檢驗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嗎?這就是翻版的老二哲學,你抄一點藍海策略,我也來個世界是平的,地球轉了一圈,你還是在原地踏步,地球要真是平的,你不應該是在原地鬼打牆,要真有藍海策略,每個人都買一本來看,哪來這麼多他媽的藍海,早就在殺到血流成河,只因為每個人都看過藍海策略了,你會的那套,我也看破手腳了,有沒有人想過當年那些寫過「紫牛」的創新觀念作家呢?寫「第五項修練」的大師呢?他們早就海削一頓,回家安享晚年了,剩下這些白爛買了一堆你懂我也懂只有大師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為什麼「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因為他們這些寫書的人就是想的跟你不一樣才能賺到你的版稅,這還要多說嗎? 不相信的話,你有空看看那個廣告滿檔,節目也滿檔的鄭弘儀,他懂什麼呢?他只懂得一套東西,因為老子不唸書,所以就多問問別人,然後就可以拿著問來的東西虎爛別人,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很認真的去看看他的節目,他從甲節目聽到來賓講的東西,可以拿到乙節目去考來賓,繞了一圈之後,作個總結還可以拿去寫專欄,最後還進行資源回收的作業,出一本成功密碼或是教你致富,是他懂得比你多嗎?不,這是因為你白痴,因為你不知道閱讀的重要性,更忽略純粹閱讀的重要性,只是買把書就是為了要用來賺錢當成閱讀的目的,所以你的錢活該要給他賺,鄭弘儀的成功就在於他懂得不用多看書,只要多問人家,賭一下別人也沒有閱讀習慣,他只要多你這一點,他就能成功的寫書給你看了,而且還是鄭弘儀教你成功鄭弘儀教你致富。 講白話一點,如果有致富的密碼,他自己賺都不夠了,還要教你這麼多幹嘛?就算真的有這樣的成功密碼,真的能被你複製成功嗎?要真的能讓你複製,鄭弘儀不是回家吃自己了嗎?他要混哪裡啊?就像莊子說的,你看的書,你所學的知識,都是古人的糟粕了,早就不是精髓了,你幹麼還把鄭弘儀的成功密碼當成寶貝?這種「江湖一點訣」,說破就不值錢了。 像這樣的教你成功或是讓你致富的書能在台灣的出版排行榜上高居不下,老實說,一方面象徵著台灣人的閱讀習慣不太好,另一方面是台灣人不太能了解閱讀的樂趣,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著,出版事業必須順應潮流的現實,如果一家出版社不能出一點所謂的「暢銷書」,根本養不起很多的「長銷書」或是「滯銷書」,這也是出版業的必要之惡,當然,這也是讀者的胃口養出來的畸形現象。 不講買回家的書吧!就算從書店到大賣場,被人拿起來翻閱最多的雜誌,除了美容服裝雜誌,就是財經雜誌,我常在想,為什麼法國的女人不會胖,可能是因為他們吃飯的時候,常常看些對台灣人來說是很艱澀無趣的書籍,導致腦力消耗遠比吃進去的卡洛里還要多,而法國的水電工可以在修理馬桶的時候跟你哈拉一點哲學問題,人人更以胸有點墨為榮,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買的書多,而是他們選書都是看些不太會賺大錢的或是不會增加外表的無趣書籍,法國人能養成這樣的文化習慣,台灣人呢?台灣人的尊嚴與氣質呢?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的讀者從小就有好的家庭教育,大人沒事不是開電視看名嘴從這個電視台虎爛到那個電視台,成人不是藉著弱智的媒體來了解這個社會,家長不是依靠名嘴的思考來代替自己的腦袋,而是關掉電視讓名嘴的口水淹死自己,花點時間走到圖書館借點什麼書回來看看,那怕是看點小說什麼的都好,小孩子不會加減看兩本書嗎? 如果說,你覺得圖書館的書太舊,那就到書店看點新書,多看個幾本,就算打發時間也好,不買也沒關係,反正,以目前在書店架上擺的出來的書,有百分之九十九並沒有多大的價值有必要買回家,除非你覺得你的錢太多,家裡空間太大,不然就像我這樣白爛沒事扛個兩疊回家被老婆幹譙很很爽。 從前面的討論到這裡,我要強調一個觀念,因為出版社要生存,只好出很多迎合市場口味的理財書,或是搶錢用的明星書,你願意買這種書回家讓明星賺錢,讓名嘴養家活口,可是你又沒辦法踏上他們成功的腳步,你又何必花這樣的冤枉錢呢?真正的好書,當然會慢慢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別管人家怎麼看你的,管別人怎麼叫你「書丐」,這些都不重要,重點是:真正的好書,是讓你一翻之下愛不釋手,讓你看過還想再看的,(我知道成人雜誌也是,不過,自己買來認真詳讀就好,你可以不用大聲喊出來),那你就把這本書帶回家。 如果,我們的讀者到書店去看免錢書,這並不可恥,這是在培養你自己的閱讀習慣、閱讀經驗、閱讀興趣,尤其是閱讀興趣,必須先有閱讀的興趣,才能培養出閱讀習慣,而不是把閱讀的習慣浪費在考張文憑這件事情上面,當你有了閱讀習慣,你會懂得去培養出屬於你自己的閱讀經驗,當你有了閱讀經驗,你就懂怎樣去挑好書,在你懂得選擇好書以後,你就具備了把書帶回家的必要條件,要不然,我告訴你,人,寧可當個有骨氣的書丐,也不要當一個亂灑鈔票的冤大頭。 書是用來讓你閱讀讓你爽的,不是用來讓你花冤枉錢,然後去養金光黨的。 至於什麼是好書,自己看自己想,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當一個被人家批評到一無是處的「書丐」並不可恥,要是你只會買書,卻不懂得選書,培養屬於自己的閱讀興趣,這才是可恥的一件事。 人寧可當書丐,但不可以當一個不懂得閱讀的「讀丐」。 還是想要講一下,如果看書不想買就是「書丐」,像我這樣寫BLOG,是不是應該也要向網友收點閱讀費啊?要不然網友會變成「布丐」,這樣的罪名,根本是陷網友於不義,我可擔不起啊!開個玩笑!千萬千萬不要認真!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