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蘇花改興建爭議看台灣環保人士的再教育問題
2010/11/03 06:53:22瀏覽2758|回應14|推薦18

爭議多時的蘇花改(高?替?)興建問題,並沒有隨著花東民眾大規模抗爭的結束,反而隨著環保團體醞釀著更大規模的反對運動而爭鬧不休。社會一般意見主要有二,一是希望讓「專業回歸專業」,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環評小組評估道路興建的環境影響問題,沒問題則建,有問題則廢,不要再為此吵嚷不休。另一則是將政府作為競爭的舞台,經濟發展派與生態保護派希望透過影響政府決策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並且將最後決定權交由政府的最高決策者,由其承擔價值選擇的所有責任。

有關蘇花公路的解決方案,其實差不多都已討論完畢,正反兩方也皆可針對興建與否舉出無數支持或反對的理由。因此本文無意在興建與否的意見再坐著墨,而希望將焦點轉向另一個常被環保人士忽略的問題-核心利益的回應。

環保人士長期以來深受左派思潮的影響,常將生態保護與對於權威的反抗結合,認為對於環境的剝削來自於國家機器與掌握機器的政治經濟菁英份子,所以必須要喚醒被剝削者對於自身困境的覺醒,並起而抵抗剝削者,才可能達到環境生態的保護。基本上這樣的看法合乎事實,因為剝削來自權力,有權者才有機會去剝削他人。但是左派環保思維的限制是,當被剝削者與剝削者有同樣的核心利益時,很難去強求被剝削者起而抵抗剝削者的剝削。過去在工業革命下社會階級分明,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必然存有利益衝突。然而在超級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地區化的階級統合反而讓利益衝突變得曖昧不明。

在美國中西部有許多小鎮人口不過數千至數萬,鎮民生計完全仰賴單一的產業甚至企業。過去左派學者會認為這是典型的剝削與壟斷行為,但是在全球化之下,鎮民反而認為剝削他們的企業主同時也是跟他們一起抵抗他國競爭者的伙伴。因此,我們不難看到一些例子,一些小鎮歡迎高污染的產業(當然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環保標準)或是鄰避(NIMBY)設施(如垃圾掩埋場)進駐當地。居民當然知道這些產業跟設施的危害,但為什麼他們還願意公投或是開鎮民大會表達支持,原因就是他們與企業主有共同的生存利益。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概念用在蘇花改的興建爭議上。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一昧將壓力施加在政府上,但卻無法撲滅一波又一波鼓吹興建的野火,就是因為花東居民跟主張興建的產業主有共同的核心利益。長期以來的民調顯示,花東居民對於蘇花高乃至蘇花改的興建就一直是正反各半,這說明或許有一半的花東居民重視自己的環境生態,但也有另一半的居民更關心自己的生計。因此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不應該只把焦點放在批評蘇花改的環境影響以及主張興建者對於現有蘇花公路問題的誤導,而是應該將焦點轉向如何去回應那些主張興建的當地居民的核心利益。

也就是說,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應該回答一個問題,在不蓋任何公路的情況下,如何滿足那些主張興建居民的需求。這不是簡單的一句,把交通多元化利用鐵路海運空運來分散蘇花公路的運量如此簡單,因為依據經濟學原理,如果各種運輸方式是可以彼此取代的,那消費者自然根據消費組合(產品替代性)來調整消費,即使政府不蓋蘇花改,當地民眾也會自動採用其他替代性交通運輸,但現實顯然並非如此。這麼多年過去,儘管傷亡再多,東部居民依然仰賴蘇花公路的運輸,而鐵路海運空運也沒有因此增加運量以取代公路運輸。因此,環保團體在反對蘇花高的興建上顯然面臨了替代方案缺乏可行性的問題,自然難以說服主張興建的力量。

美國政策學者Helen Ingram提出了「政策建構」的概念,認為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也就是說在從事政策設計時必須考量政策的社會影響以及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本身的詮釋。放在蘇花高的問題上,環保團體應該去深入理解支持興建者的核心利益是否可由其他方式滿足,或由其他價值取代。易言之,環保團體應該在反對之外提出如何改善當地落後的經濟發展,或者教育當地民眾根本放棄對於經濟發展的追求,才能真正讓蘇花公路的改建爭議落幕,讓環境保護得到支持。

環保人士常在教育他人環保概念的慣例之下,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在民主的社會中,權威的來源常是分散的,價值也常是多元的。善惡對決的二元價值對立,已經在當今錯綜複雜的全球化社會難以為繼,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也不再是必然的利益衝突,或者可能在某些利益上衝突但在其他利益上一致。因此當環保人士高舉反對大旗之時,或許也該深入省思如何去真正認識並回應被反對者的核心價值,才能讓環保運動不再成為社會對立的導火線。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opo&aid=4560967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說真的
都是為自己
2010/11/04 10:53
地球一些生活在先進國家的人
他們生活在***先人大批砍伐樹木的土地***

享受現代化先進的設施

突然有一天變成所謂的環保人士
勸導***現代***正在砍伐雅馬遜河流域的樹木
生活在貧窮線的人
大聲呼籲環保救地球
不要再砍樹了
這就是矛盾

你要環保
應先從自己做起

把自己鋼筋水泥的房子拆了
在自己的土地種樹

再來要求別人別砍樹
別人才會心服
同樣我們的環保人士

你要想想自己的矛盾在哪裡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4 23:25 回覆:
這是我一貫的想法,尤其是對於那些自稱的環保人士跟動保人士。我肯定他們的熱情與愛心,但希望他們在實踐他們的理想時,也要從反省自己出發,並且要設身處地為他們批判的對象著想。我常想,如果那些愛狗人士真的愛狗,就應該不要養狗,讓狗回歸自然,因為那才是牠們的本性以及對牠們最好的方式。一邊拯救流浪狗批別人虐狗,但自己又把狗圈養在不人道的狹小空間內以迎合人類的需要,這又算是愛狗?我很懷疑。

小p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替代方案囧
2010/11/04 09:46

有許多人總把鐵路、海運當成公路運輸的替代方案。

沒錯,如果只是臨時性的,一年就這麼幾天公路不能行駛,那麼,鐵路、海運的確可做為替代方案。

但現今問題是,蘇花公路遇大雨即崩,一年下來,有多少日子不能通車?

再來談替代方案,如果你的公路運輸費用只要一千塊,你願不願意用一千五百塊來使用鐵路運輸,到了台北再請人搬運,再花一筆?或是用二千五百塊用海運運輸,路程時間加長,本來凌晨要到貨,拖到下午才到貨,然後又是一筆搬運費用。

如果有人同意多花這些時間、成本,長期使用鐵路、海運運輸,那麼西半部的高速公路、高鐵為什麼不能拆除?一樣用鐵路、海運來使用,把多出來的使用範圍還給大自然不好嗎???

再來的問題是,既然蘇花公路遇大雨即崩,而大雨通常發生在夏季,尤期是颱風期間,這段期間鐵路不開,海運停駛期間更長,農、漁民產品如何銷售?如何謀生?

會提出鐵路、海運來替代公路,只能說,這些人的眼光淺短,知識不足,以幻想代替實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實在可怕,或許哪一天會提出,用太空梭來作為替代方案。

如果海運是那麼好的替代方案,過去民進黨在西半部推行的藍海公路,如今何在?除了淡水到關渡很成功,其他的路線那一條做的好???為什麼做不好??難道這些口稱以海運代替蘇花公路的人沒有想過,沒有去找出原因???

鐵路運輸在蘇花公路不通時,可為暫代方案,但是,必須政府補貼運輸成本,否則,誰願意多花錢,增加不便來使用鐵路運輸??如果鐵路運輸真的好,為什麼西半部的運輸不全部靠鐵路來運輸就好???

支持這些替代方案的人,如果有去想過,找出原因,還敢說要以鐵路、海運替代蘇花公路或蘇花高,那小弟在此獻上十二萬分的敬佩。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4 23:32 回覆:
對於您所提出的問題,因為在下並非當地居民,也不是很瞭解花東的交通問題與解決方案,所以無法回應您的意見。但是如您所說,環保團體在提出替代方案時,應先與當地居民對話以瞭解這些替代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之後再來主張較能服人。

turtleset
問題在於能否有更充足資訊以及更多公民討論的空間
2010/11/03 22:25

對於文章我大部份持贊同立場,因為我也反對環境基本教義派,這會縮限很多的討論空間和可能性

但對於文中提到
"環保團體在反對蘇花高的興建上顯然面臨了替代方案缺乏可行性的問題,自然難以說服主張興建的力量。"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平與完整,因為對於替代方案的推行與落實程度等等,在執行上仍然是要依靠擁有權力資源的在位者和政府,ㄧ個成天喊著要蘇花高蘇花改的縣長有沒有可能或認真推動替代方案,例如海運或鐵路運輸的票務管理和增班等等問題的解決和提升,也是一個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如果沒有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就認為替代方案不具可行性也同樣是落入無法多元討論的困境中。
況且,在颱風重創前不久,聲嘶力竭要開發公路的花蓮縣長亦總算提起海上公路的概念,由此可知,並非替代方案不可行,而是究竟在位者為不為之的問題。

公路要不要開,如何開,如何修繕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更多元更多民眾的共同討論,同樣的,交通方式也不可能只有一種解決方案,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思考討論和推行才更有可能真正改善多年以來的交通困境。

以上為個人淺見。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4 23:14 回覆:
個人非常同意您的論述,政府的確比民間享有更多資源與資訊從事各種替代方案的規劃與評估,也不相信一個對於替代方案「已有成見」的縣長會做到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的最佳政策抉擇。但是我強調的重點與您不同。雖然環保團體相對在資源的擁有上處於弱勢,但是政策對話是不需要太多資源的。我的意思是,當環保團體要針對其所主張的方案評估可行性時,至少應做到拿著方案去跟當地居民以及主張興建蘇花高的人士對話,以瞭解環保團體所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有無兼顧當地居民的需求,而不是以一種「外人」的態度去指點去批評當地支持興建的居民以及在地的政治人物。這種政策對話就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政策建構,在樂生療養院的保存案中,台大城鄉所師生即已充分演繹了這種政策對話方式。在蘇花改的爭議中,如果反對意見是由當地居民組成團體並提出,就不存在你我現在討論的問題。然而,蘇花爭議的最大問題就是由「外來的環保團體」跟「在地的利益團體」主導了議題討論,而兩者根本沒有同樣的核心利益,自然無法達成理性溝通對話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我寫這篇文章希望那些外來的環保團體要接受再教育去正視當地居民核心利益的原因,唯有如此後續的政策對話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有落入永遠不斷循環的爭吵當中。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您的論述非常正確
2010/11/03 20:38
我可以舉澳洲綠黨The Greens的例子為您佐證。澳洲綠黨十年以前多被視為「環保恐怖份子」,手段衝撞,不懂經濟,不理民生。不過現在的澳洲綠黨已改變策略,仍然堅持環保但是能為與其立場對立的一方找到共同的利益,進而在各州及聯邦國會都取得更多席次而成為兩大黨之外的平衡勢力。澳洲綠黨的轉變過程,很值得台灣的環保人士借鏡。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4 23:19 回覆:
感謝您的補充,每次都從您的回應受教良多。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