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17 03:30:13瀏覽1786|回應1|推薦18 | |
Google前一陣子在紐約換新辦公室,據報載,新公司「採空間互享、隔間互通的設計,……除了餐廳和遊戲室外,辦公室裡也到處有零食補給站。」 工研院有個「創意中心」,裡面有可以移動的隔間牆壁、開放式的工作空間。會議室四周的牆是透明的,家具充滿鮮豔大膽的色調,彷彿是座玻璃魚缸,裡面悠游著一隻隻五彩斑斕的金魚。 它也有能讓人獨處的密閉空間,「你甚至可以在裡面嘶吼發洩」,中心主任如是說。 我們一想到「創意人」的工作環境,腦中大概就會出現上面這些場景:開放、無拘束、作風前衛……,嗯,好像還會有些零食、糖果之類的東西。如果我們逆向思考,是不是只有在這種像「金魚缸」的環境裡,才能激發出創意呢? 經濟日報每週六固定有一個「文化創意」的版面,裡面介紹各產業中具有文化創意特色的佼佼者。我一直在期待,不知何時,版面上的主角不再是法藍瓷、不再是雲門舞集,而是「媒體」自己。談「文化」、談「創意」,媒體本身不就是靠這兩項傢伙在吃飯嗎?怎麼感覺起來,現在的媒體似乎「越來越缺少文化」、「越來越失去創意?」 是工作環境的關係嗎?記者的確無法有一個像「金魚缸」般,定時會有人拿零食、糖果「餵食」的舒適環境,記者的工作環境就是「新聞現場」,充其量,也只能把打稿用的電腦、聯絡用的手機算進去吧?!但記者要不要「創意」?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很早以前有一句話:「新聞是倉促間的文學」。新聞追求時效、速度,所以「倉促」;但它要像「文學」,這就需要「創意」。閱聽大眾或許已經習慣了媒體的「倉促」,諸如將SNG車開到新聞現場,記者把麥克風塞到當事人面前,然後立即可以在新聞台的畫面上,看到「赤裸裸」、「未經處理」的「即時新聞」。 但閱聽人更希望看到媒體「文學的」、「創意的」一面。這種東西無法在「金魚缸」裡被「餵」出來,畢竟工作性質不同,很難就這麼「如法炮製」。不過,這似乎也暗示著:創意,也能在「非金魚缸」式的環境中滋長。 期待媒體工作者能迸出更多創意的火花,共勉之,加油!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