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26 14:43:30瀏覽1163|回應0|推薦5 | |
(10) 現在醫院不只是醫院。為什麼? 這家醫院幾乎每三步就有一位義工(不管他是不是知道通往後門的路),一般醫院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請得到相當比例的服務人員?每天雇一個音樂系的工讀生在大廳彈鋼琴一個月要多少錢? 這次我見識到這家佛教醫院的規模。之前到過中台山,也看過其在臺北的精舍道場;在宜蘭,一位很好的同事帶我參觀佛光山的佛光別苑。在這種「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下(我不知道適不適合這麼說),現在的宗教變得很不一樣,不再給人一種苦行、苦修的灰色畫面,取而代之的是十分舒適、愉快、精緻的情境。或許這對宗教本身來說有其積極正向的改變與影響。 從這次的「參訪」(抑或可稱為「餐訪」)中,不禁可以想到:這麼多所謂「義工」不計代價酬勞地投身其中,奉獻有形無形的各種東西,無非是由於有一種宗教願景,或宗教家本身的感召力所致,這一點就不難解釋為何醫院中四處可見到民間宗教領袖的圖像。不過我覺得組織的這種「願景」是值得討論的。 最近為了應徵工作,近一個月走訪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企業行號。大部分職缺幾乎都需要要有幾年的工作經驗(這不禁讓我納悶,如果每個工作都需要有經驗,那哪裡可以讓社會新鮮人累積這些經驗?)。每個企業組織都要問:「你可以為公司貢獻什麼?」很少(不是沒有)企業會告訴你:「我能給你什麼願景。」許多考官都會問你:「EQ好不好?主管可能常常因為時間、工作壓力,對你大小聲,你承受得住嗎?」,卻從來不會自問:「為什麼主管的EQ這麼不好?」 要怎麼「歡喜做」,也如何「甘願收」,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都有許多可以想想的。 P. S. 前一陣子,印順法師圓寂;雖然我不是很瞭解這位大師,不過在這家醫院的地下室有一個空間展示他的生平、作品,我進去瀏覽過。不過幾天的時間,斯人已逝,不免感慨人生之無常......(全文完)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