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24 03:42:11瀏覽11866|回應10|推薦24 | |
誠品信義旗艦店開幕,不能免俗要去朝聖一下。 據說許多國外觀光客到臺北,敦南誠品是必到的觀光景點;身為臺北人,當這個快要達到「臺北奇蹟」境界的生活文化標的有了新的想法,怎可不去「觀他一光」? 進去的第一個印象:天啊!光台灣出的中文書竟然就有這麼多!更別說簡體字書、日文書、英文書……,真的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啊!台灣的書市應該還「大有可為」吧?! 印象二:為什麼在這麼多書中,擺在醒目位置的書都似曾相識?都是些在各大書店打到不能再打的所謂「暢銷書」?我的新鮮感頓時少了兩成,疑問多了三分。 印象三:我以後恐怕不能再叫誠品是「書店」,這樣有點兒侮辱它,因為誠品賣的,不只是書而已,從飲食、童裝、玩具、精油……,食衣住行,誠品信義店似乎全包了。台灣書市真的大有可為嗎?呃……,可為的話可能就不用賣這麼多「非書」的東西了?! 有時會想,不知道哪一天,大學圖書館能夠「誠品化」:永遠有最齊全、最快的中外新書上架,可以24小時讓你在裡面逛,播放弦樂四重奏的背景音樂,還有隨便就可以抓到的服務人員,讓你隨時詢問書籍的下落。 反過來想,是不是誠品越來越「圖書館化」?成了眾多圖書的「展示空間」,而離「賣書的地方」越來越遠?網際網路發達,網路書店如Amazon、博客來,逐漸成為現代人「買書」的重要管道,到誠品「買書」的意義,反而不如「逛誠品」的意義來得大。或許有興趣的人可以在誠品的收銀機旁作個田野調查,看看它的收銀機響聲和參觀人數比率是否懸殊。 有人說誠品形塑了一種「文化」,或是造成了一種「現象」;或許可以更明確(或更模糊)地說,它塑造出一種「品味」(這個詞兒或許帶有點正面的味道):一種「文化人」的品味(因為它畢竟是以書為主體)、一種「藝文腔」的時尚,「有品味者」自然近悅遠來,「需要更多品味者」,當然也想來此「文化美容」一番(我的朝聖心態就是基於後者)。當一個最初以賣書為目的的地方,蒙上了這層「社交場所」、「某種社會化場域」的「使命」後,賣書可能逐漸變成了一種點綴,而「非書」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 猶記三、四年前到上海,逛過那兒的「上海書城」,感覺很新鮮:怎麼把書店弄得跟百貨公司一樣?還要搭電扶梯一層一層地逛個五、六層?現在看誠品信義店,上海書城可能只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上海書城畢竟只「賣書」(現在是否如此,不得而知),誠品更像是一座百貨公司(甚至有要收費的兒童遊樂區),吳清友好像曾發下豪語,信義店一年內就要賺錢,不過,不知道他想靠「書」賺錢,還是靠「非書」部分賺錢? 您逛過誠品嗎?你是去「買書」,還是去「買文化」?「書」這種東西比較接近「商品」,還是比較接近「知識」?誠品「賣書」、「賣商品」、「賣知識」、「賣文化」、「賣氣氛」……哪種才能讓信義店第一年就賺錢? 或許下次您到誠品看書時,也能看看那些「看書的人」。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