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23 05:16:31瀏覽4075|回應0|推薦18 | |
話說唐太宗登基後開科取士,他站在城門上,看著天下讀書人摩肩擦踵進京趕考的場面,不禁笑著說:「天下士子,盡入彀中。」(白話文:天底下的讀書人,盡入我的掌握之中。) 昨天是大學學測的第一天,晚報對國文科以「火星文」入題大做文章,其中綜合了許多人的觀點:有考生說,題目中的火星文已經老掉牙,「早就遜掉了!」也有人從「數位落差」觀點出發,認為對不熟悉這種新興網路語言的考生不公平。 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這部分的題目(名為「語文修正」),覺得上述的疑慮還不至於太嚴重,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誰來決定語文的正確標準? 這部分的題目是「非選擇題」,你必須挑出「需要修正的錯誤」,包括所謂的「火星文」、外來語、口語……。我在晚報公布的試題上圈圈點點,隨便就挑出超過九個「可能的錯誤」,挑完後我覺得很可怕,因為預設的「標準答案」只有九個。如果有考生像我一樣,怎麼辦? 誰來決定是哪九個地方有錯?(這可不像「水果日報」每天的益智遊戲一樣,錯誤可以很明顯就挑出來)為什麼這一大題的作答指導語告訴我們:作文不能用外來語、口語、火星文?(當初提倡白話文,不是教大家要「我手寫我口」嗎?)為什麼既然認為「火星文」難登大雅之堂,命題者卻堂而皇之地形諸攸關全國準大學生的考題中? 語文應該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它會隨著時代、文化而改變;它會因人們每天溝通互動而不斷成長,無論量變或質變。如果真訂出了一套「標準答案」,那它就可能變「死」了,變得不再「活生生」;當命題者以為這種題目很「活」的同時,卻可能把語文給「搞死了」,不是很矛盾嗎? 這種超大型的、篩選式的「測驗」(不管是唐太宗時代的科舉,還是久遭人詬病的「聯考」,或是現今所謂的「學測」),一定需要一套「看似公正客觀」的「標準」,而制訂這套標準的人、機構……,就會在考試這個場域中展現、行使其權力,甚至是意識型態的灌輸。唐太宗一類專制時代的皇帝藉由科舉,掌握、箝制讀書人的想法(想當官、想飛黃騰達,就快去讀我指定的思想吧?!)我那個時代的大學聯考,還有一個科目叫「三民主義」,說穿了,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填鴨。 到了昨天的學測,命題者還是在試卷中展現其權力:我的遊戲規則中,只能選出「九個」「錯誤」,不要質疑是不是真有「九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也不要質疑所謂「錯誤」的定義,想唸大學的話,就別想那麼多,乖乖湊滿九個就對了!(這跟唐太宗的心態有啥不同?) 誰說火星文真的難登大雅之堂?試想,三十年後這些現在用火星文思考、寫作的傢伙出頭當家時,火星文說不定會變成主流語言咧?!話再說回來,語文的包容性是很強的,它能汲取各種養分,不斷內化、統合,而發展出新生命;為何「火星文」不能融合進日常使用的語文中,而非要「排外」地棄之唯恐不及?只要大家彼此能溝通、理解,管他什麼文,這不就是語言最主要的目的嗎? 以前有一些同學,目前在當老師,三不五時會憂心學生的「語文能力」、「作文能力」很差;但我總是樂觀以對。遙想民國初年,一堆所謂「遺老」們不也視當時的白話文健將「離經叛道」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